9-10岁少儿游泳运动员有氧训练初探

[复制链接]
rose 发表于 2011-7-24 21:01:32
17045 3
一、前言
      现代游泳训练负荷量和强度很大,优秀运动员年运动量已达到300-400万米,他们每天都要和疲劳作顽强斗争,训练后虽疲劳不堪,但还要准备第二天更艰苦更高强度的训练。没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和有氧耐力水平,取得较高的成绩是不可能的。世界许多著名的运动员在少年时期都是长距离的运动员,如澳大利亚的伊恩。索普等。由于这些运动员在少年时期重视有氧耐力训练,为他们成年后承受大负荷游泳训练奠定了良好的有氧耐力基础,我国近年来涌现出的优秀运动员也证明了这一点,如2002年亚运会100米、200米短距离项目冠军:于诚、刘禹在少年时期就是长距离项目的选手,因为在少年时期打下良好的耐力基础,所以才能在02年亚运会上获取金牌,这些都说明了耐力素质的重要性。
      原苏联奥尔科夫等指出,游泳运动员承受巨大氧债的能力,多半取决于他的有氧能力,由此可见,有氧耐力训练的重要性。作为儿童游泳基础训练时期,突出其有氧耐力的培训,不失时机的发展有氧耐力,打好坚实的耐力基础就更为重要。
      进行有氧耐力训练,传统的训练“长、慢、烦”,特别是对儿童来说会产生技术动作的变形,技术风格疲塌等一系列不利影响。
      如何解决这之间的矛盾,笔者试图在儿童有氧耐力训练中引入一种“超短距离训练法”的概念,也是将发展有氧耐力训练中传统的中等强度的长游训练手段改为多重复组、多次数、短距离、一定强度、一定间歇时间的训练手段,以同样达到儿童有氧耐力训练的目的,而且更适合儿童游泳运动员的生理生化特点和心理特点。以下就对这一训练手段做一些探讨,愿意抛砖引玉,寻求更多适合儿童特点的发展有氧耐力手段。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业余训练两年以上,年龄9-10岁,具备三级以上运动水平的男、女运动员共20名。
2.2. 研究方法:20名运动员随机分配各10人为一组的实验组和对照组。
2.3 文献研究法:参阅有关有氧耐力训练和生理生化、心理训练参考文献,以寻求理论依据。
2.4 实验观察法:2005年10月至2006年2月大周期训练中的训练负荷,观察训练效果。
2.5 对照组采用传统一周二次“2组800米自由泳间歇游”的训练手段。实验组采用“4组16×25米爬泳间歇游的训练手段。进行为期四个月后,通过四区联合教学比赛提取400米自由泳项目比赛成绩进行比较,检验有氧耐力能力。
2.6 有氧训练期间要求运动员在每日的早晨进行晨脉测量和训练前进行安静心率的测量,测量时间为一分钟,为期16个星期,每个星期统计一次,求出平均值,以观察运动员的心率变化。
2.7 算出各运动员最高成绩的百分比强度,要求两种训练手段均按同一强度完成训练内容以观察不同训练效果。
三、结果与分析   
表1 两种训练手段效果比较
组别实验前400爬泳平均成绩实验后400爬泳平均成绩提高
实验组6分32秒86分03秒229秒6
对照组6分33秒36分14秒620秒7
表2  两种训练手段对比表
实验组:训练手段一
阶段训练项目间歇时间训练要求训练强度
1阶段4×(16×25米)爬泳.爬手5~6秒4组平均速度,5次动作1次呼吸80%
2阶段4×(16×25米)爬泳8~10秒前2组平均速度,后2组逐步加速80%~85%
对照组:训练手段二
阶段训练项目间歇时间训练要求训练强度
1阶段2×800米 爬泳.爬手1分钟2组平均速度,5次动作1次呼吸80%
2阶段2×800米 爬泳45秒前1组平均速度,后1组逐步加速80%~85%
由表1所见,通过四个月的有氧耐力训练,实验组在实验前400米爬泳平均成绩从6分32秒8到6分03秒2,提高了29秒6 。对照组的平均成绩从6分33秒2到6分14秒6,提高20秒7,相比之下实验组比对照组在400米成绩上多提高了近9秒。两种训练手段效果比较(将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P<0.05呈显著性差异),说明“超短距离训练法”的训练效果明显优于传统训练手段。
3.1 有氧耐力是指肌体在有氧环境下,长时间持续的进行肌肉运动能力,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质经有氧氧化分解释放能量供运动需要。“超短距离训练法”的训练手段正是根据有氧供能的这一特点,将较长距离分解为若干段落,多次数,多组数组合,严格控制游速,避免产生较大的乳酸,在间歇时间上严格根据儿童的生理生化特点,掌握休息时间,避免氧债产生。
      根据“澳大利亚能量训练分类表”表明,耐力性运动通常并不是在最大吸氧量强度下进行,而是在最大慑氧量以下强度完成进行。因此,有人用气体代谢参数和血乳算浓度的变华来评定运动员的耐力水平,确定训练强度和观察的训练效果。“超短距离训练法”的训练,由于有一定的强度与间歇时间控制运动员的血乳酸水平,又有一定的间歇时间保证了运动员气体代谢参数值的恒定,同时以强度训练后即刻心率来控制运动员的训练强度,因此,“超短距离训练法”的训练手段,同样达到发展有氧耐力的目的。
表3

表4

3.2由表3、4所见,两种训练手段对少年儿童的心率功能的比较:游泳运动是一项速度耐力性的竞赛项目,特点是强度大、持续时间长、比赛竞争激烈,对运动员的心血管机能要求很高,而有氧耐力训练的重点是主要发展和提高心血管系统机能的水平。因此,笔者对心率这一比较可靠的指标进行比较,以更充分说明“超短距离训练法”的可行性。
      少儿冠状动脉的内腔大,血液循环快,血管弹性大、大血管和毛细血管的口径相对较大,心脏有相当大的耐力,少儿运动时主要靠增加心输出量,以适应肌肉活动,所以说心率有规律,逐步的降低次数,可以说明其心血管系统机能加强,基于这个生理学理论从表3表4可以明显看出实验组的一分钟晨脉心率平均值和训练前的安静心率平均值要比对照组下降的要多一些。
      “超短距离训练法”的训练符合少儿运动员的心理特点,根据少儿时期的心理特点:第一信号系统发育较早,模仿能力强,好动;第二信号系统发育较晚,故抽像思维能力,理解能力较差,此外,好胜心强,注意力易分散,不能持久。“超短距离训练法”的训练,恰好避免了中等强度长游给运动员造成的“长、慢、烦”的不足,符合少儿大脑皮层兴奋和抑郁迅速转换的特点,因此,在计划的实施上,更有质量的保证。
3.3 “超短距离训练法”的训练有利于形成快速、积极的技术风格,防止动作变形。由于少儿生理、心理特点,决定长时间,单一强度刺激,必然造成注意力分散,动作疲塌,原有动作动力定型破坏,变形。“超短距离训练法”的训练,由于距离短,运动员注意时间相对短而集中,加上中间有一定的间歇时间,得到放松、调整,又有教练员在间歇中及时提示、纠正运动员动作的节奏感,形成快速积极的技术风格,很有成效。
3.4 “超短距离训练法”训练,有利于教练员及时掌握训练强度,控制训练效果。少儿运动员的兴奋性很好,反应速度快,但神经系统的兴奋和抑止均衡性较差,神经过程脆弱,加上运动员在游进中教练员的训练意图不易直接快速传给运动员。“超短距离训练法”的训练,由于有一定的间歇空隙,教练员能根据秒表掌握训练成绩完成情况以及运动员的个性特点及个人训练百分比强度的要求,可及时反馈给运动员,即培养了运动员的速度感,又能及时控制训练,掌握训练强度。控制训练效果。
3.5提高训练兴趣,避免疲劳的产生和积累。由于距离短、重复次数,组数多。可在训练中增加划手、打腿、分解游、配合游以及四种泳式的各种组合,内容丰富多变,避免训练的单调性,寓长于短,寓难于易,技术训练于有氧耐力训练之中,一举多得,事半功倍,少儿乐于接受,而且没有因训练兴趣的降低或疲劳积累而产生的“偷懒:现象,训练气氛,训练作风积极向上。
四、结论
4.1 “超短距离训练法“的训练手段,避免传统训练中”长。慢、烦的不足,符合少儿生理、心理的特点,同样达到发展儿童有氧耐力的目的。
4.2 “超短距离训练法”的训练手段,对儿童运动员更具有防止动作变形,有利于形成快速,积极的技术风格,教练员便于及时掌握训练强度,控制训练效果。提高训练兴趣,避免疲劳的产生和积累等优越性。
4.3 教练员在运用“超短距离训练法”时需要根据运动员的实际情况和运动能力,严格制定训练计划及严格控制好运动员的间歇时间以及训练强度的安排,如控制不好的话,往往会适得其反。
      总的来说,“超短距离训练法”的训练不失为少年儿童发展有氧耐力训练的一种有效的训练手法。

参考文献:
5.1《游泳年龄组教学训练大纲》 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5 编写组成员:李文静  严伟莉  陈剑岳  刘秋苹 胡振华等。
5.2《游泳技术》1999,1-3 [游泳耐力训练精解 ]作者:大卫?派恩  张明编译。
5.3《游泳季刊》2001,3 -18 [ 儿童时期有氧耐力训练的探讨]  作者:赵惟城。
5.4《游泳季刊》2003,4-10[浅谈竞技游泳训练的重要性]  作者:李农战。
5.5《血乳酸与运动训练应用手册》,冯伟权等。
5.6《运动生理学》,南京大学出版社 吕新颖等。
答谢
      在本篇论文完成之时,首先感谢浦东新区社会发展局体育指导中心的各级领导对教练员的理论科研支持,其次感谢上海体育学院游泳教研组马吉光教授对本篇论文的细心指导及科研监督。最后感谢浦东新区二少体游泳教研组所有教练员:许晓东,朱研,陶璇,罗晓蓉等同志对此篇论文的收集协作工作。
 楼主| rose 发表于 2011-7-24 21:01:43
少年儿童训练


1.专家认为少年儿童训练要强调五个方面:教学的基础训练,耐力训练、专项训练、游泳比赛技能战术训练、培养队员了解教练态度动机的意识。
1)游泳基础训练:在教学中培养竞争精神和合作意识,技术教学重点抓提高速度和抗水阻力的技巧。
2)耐力训练:发展耐力要全面,主要包括肌肉力量耐力,有氧耐力,提高神经系统的适应性,有氧耐力的提高对发展无氧阈和最大摄氧量的速度有积极作用。练习的距离应短一些,多采用25-100米距离的重复游,发展耐力应以保持技术动作标准为前提。
3)专项训练:专项训练不宜过早,依教练员对运动员专项潜在能力的正确判断,而逐步过渡到专项训练。
4)技战术训练:技战术训练要有针对性,要围绕技术练习情况,设定行之有效的手段和方法。。
5)对教练员态度动机的领悟:培养运动员对训练的兴趣非常重要。


2.少年儿童训练的重点除了技术还是技术,正确的技术是走向冠军的基础
1)技术训练应做到以下几点:
①中心位置要接近核心。
②头的位置要平。
③注意身体的转动。
④改进技术最佳年龄6-13岁。
2)教学技术的步骤和要求
①6-9岁注意技术节奏。
②10-12岁入水时要没有水花。 ③13-14岁注意入水角度保持高肘推水。
④注意在前一个技术没有学好前不能进入下一个技术。
3)少年儿童运动员的训练重点:耐力训练
①肌肉耐力
10-12岁一周3-4次,90分钟每次,50%是技术,50%是训练,运动总量4000-6000米每次。距离50-100,200米为主,间竭时间长,如3(3×150)F3′或3(5×100)F2′包干,必须保证技术正确。
②有氧耐力
13-16岁,一周6-11次,120′/次 ,总量5000-8000米,重点放在女队员身上,她们这个时期进入生长发育期,是她们提高有氧耐力和无氧耐力的最佳时期,如果错过这个时期,则不利于以后的发展。男运动员可以适当放低一点
③神经系统的适应性――节奏感觉
8-14岁,一个完整的技术周期需要0.9-1.1秒的时间,每次训练都要花一些时间发展队员的100-200米的节奏感,当队员的节奏感得不到提高时,也就到了退役的阶段。
15-16岁是发展神经肌肉的最佳阶段,训练中要经常安排50米的比赛节奏游,并且要使队员尽快把节奏稳定下来。
4)少年儿童的比赛注意事项
①认识到比赛的目的、动机,为什么要参加这次比赛。
②要用完美的技术参加比赛。
③不强调比赛成绩的好坏,而认为是一次学习的机会,通过比赛善于总结。
④每次比赛只有一个目标,不能同时完成几个目标。
⑤比赛完后应该先找教练,而不是家长。
⑥比赛时的战术安排。
家家 发表于 2012-6-17 11:11:36
谢谢。好资料。。。
tianyabiao 发表于 2012-6-17 09:40:36
收藏起来,这个太好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新帖

推荐课程

游泳科学:优化水中运动表现的技术、体能、营养和康复指导 是全面展现游泳运动科学知识与运动表现提升的专业指导书。全书从游泳运动的发展历程、科研发现、装备与技术革新,以及这项运动所涉及的运动员生理、心理和技术层面的理论与实践讲起,通过科学图表与数据分析,将优化游泳运动表现的重要方面——技术、体能、营养和康复进行了细致地讲解。书中还重点介绍了游泳训练的方法,包括泳池训练和陆上训练两部分,旨在帮助游泳教练、运动员及爱好者形成标准化的训练体系,有效提升游泳运动表现。
¥128 游泳技术
中级 类型:游泳训练
立即学习 17177人已学习
蛙泳的基本技术
¥免费 蛙泳的客观规律
初级 类型:配合
立即学习 16573人已学习
仰泳的基本技术
¥免费 仰泳的客观规律
初级 类型:配合
立即学习 16299人已学习

Powered by XMSwim! X3.4© 2001-2021 Uswim Inc.  厦门悠游游泳俱乐部 版权所有   闽ICP备08011485号-3

小黑屋-手机版- 悠游网 X Master Swi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