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猪八戒

蛙泳《Swimming Even Faster》连载

[复制链接]
 楼主| 猪八戒 发表于 2008-12-10 23:47:45
划水路线分类

当前世界水平的蛙泳选手采用两种截然不同的划水路线(塞耶,1986)。一些选手划水的开始部分向外前划水。然后,在划水动作的结束部分向内后划水。


另一种划水路线几乎与这种划水路线相反。这种划水路线外划时,手掌向外后划水,内划向内前划水。


这两种划水路线手掌获得推力,外划的手掌向前划动,内划时向后划动游速变化情况。外划时,推力增幅不明显。内划时,推力逐渐加大。

外划时,手掌向外后划水,内划时,向内前划水推力生成的情况。(外划时)推力增加得快,(内划时)消失得也快。游速一旦达到顶点之后,明显直线下降。


这两种游法推进力生成的差异概括如下:

1.第一种外划时无推力产生。这是因为他外划时,两手向前划动,这不会使水向后流动。然而他在整个内划过程中,都可获得推力。其原因是两手接近并拢前,一直在向内后划动。


2.第二种在外划的后半部分可获得推力,这是因为在外划的这一阶段,他双手开始向后划水。在内划的开始阶段,继续会产生推力,但在内划的后半阶段,当双手有前划动作时,推力将消失。
 楼主| 猪八戒 发表于 2008-12-10 23:48:07
虽说上述两种划水方式产生推力路线的长短大致相同,但是我还是偏爱第一种运动员采用的划水路线。这是因为该运动员收腿前,游速可达到顶峰。因为蛙泳收腿动作对游速影响如果收腿前游速很快,那么在他收腿时,游速下降程度就不会那么大。反之,如果收腿前游速已开始下降,那么收腿时游速下降的程度更大。


依前所述,似乎可认为两手外划时向外后划水,内划时向内后划水是最佳的划水路线。然而这种划水路线不可能取得预期效果。如果运动员外划、内划都向后划,那么开始伸臂时,两手的位置应在腹下。那么他加长后划路线获得的额外准力,可能被在伸臂过程中遇到的附加阻力抵销。


基于上述理由,我主张外划时,手掌向前外划水,内划时向内后划水。这种划水方式最难的一点是由内划转向伸臂动作时,手掌由后划转向前伸。这还要靠惯性克服原理。内划动作完成时,双手内划速度很快,所以在双手前伸前,需克服后划的惯性。双手中止划水并开始前伸动作应与双肘在肩下做内下夹肘动作同时进行。两臂的这一动作有助于两手前上伸臂动作。


内划动作结束前如果不注意夹肘动作将影响推力。另一值得注意的问题是夹肘动作不是肘部简单地靠近肋部,这无助双手改变运动方向。必须向内、下做夹肘动作。
 楼主| 猪八戒 发表于 2008-12-10 23:48:20
蛙泳腿部动作(BREASTSOKE KICK)
六十年代以前,蛙泳蹬煺动作注意夹水动作。运动员蹬水后,两腿呈倒置英文字母V型,然后双腿并拢夹水,使水后流,推动运动员前游。1968年,康西尔曼否定了这种理论。他将混有颜色的水倾倒在运动员的两腿间,然后让其做夹水动作,结果发现运动员两腿间有颜色的水并没像人们期望的那样,向后流动。然后康西尔曼和他的学生雅斯特列姆斯基改进了蛙泳腿部动作,采用了目前人们熟知的窄蹬水技术。


最初,人们认为窄蹬水技术的优势在于蹬水时,脚掌可将水直接向后蹬出。然而现在我们认为,腿部动作同臂部动作一样,也是沿曲线划(蹬)水。1975年,弗比证实了双脚具备螺旋桨一样的性能。他制作了一个与脚形状一模一样的石膏模型。该模型足跟联为一体,并使其与螺旋桨的两个叶片相似。将该模型装在一个玩具船上并与橡皮筋连在一起。绕紧橡皮筋之后再放手,与脚形状相同的模型与真船上的艇外推进器一样,可推动玩具船快速前进。


当今世界顶尖级蛙泳选手都采用螺旋式的蹬水动作。每次蹬水动作包括外蹬、下蹬和内后蹬水部分。蹬水时,脚掌是主要工作面,水流通过脚掌向后流动。腿部动作可分收腿、外翻、蹬夹和上摆滑行4个阶段。
 楼主| 猪八戒 发表于 2008-12-10 23:48:36
收腿(Recovery)

内划动作结束之后,小腿前收,靠近臀部。此时运动员沉髋,身体保持上倾姿势,以便在不屈髋的情况下收腿。应屈膝前收小腿。


两脚应在髋部投影内直接前收。收腿时,趾尖向后,两脚脚趾靠近。为减小收腿动作的阻力,在整个收腿过程中,小腿不应超出髋部的投影区。在收腿过程中,为避免小腿和脚掌超出身体的投影区,两膝应自然分开,但两膝外分宽度不应超过肩宽,否则会增大阻力。


收腿动作应快速完成。快速收腿可缩短臂内划动作结束,蹬腿动作开始之间的游速减缓期。脚掌收至臀部后,马上开始外翻,进入腿部这一动作周期的外翻动作。


外翻(Outsweep)


外翻动作如图5,h、i和图13,b、c。外翻不产生推力。外翻动作目的是使两脚进人产生推力的蹬夹前状态。


两脚收到臀部时外前转,转至外翻动作。然后外后蹬,成对水姿势。两脚对水姿势在外蹬动作的中途完成。外翻时,两脚移动速度减慢。

外翻时,应足背屈并外转,以便两脚掌外后对水。应尽量屈膝,以便两脚尽量靠近臀部,延长蹬夹水路线。


外翻时,运动员应略屈髋。这与我们前面所说收腿时不应屈髋并不矛盾。水下摄影表明,几乎所有世界级蛙泳选手外翻时都有屈髋动作。虽说收大腿这一动作在某种程度上会增大阻力,然而在随后的蹬夹动作中,收大腿动作可增大推力,因为大、小腿伸肌将参与腿部的蹬夹动作。


与收腿时较早屈髋的平式蛙泳选手相比,波式蛙泳选手屈髋时游速下降不明显。其原因在于平式蛙泳选手屈髋幅度较大,届髋持续时间较长。相比而言,采用波式蛙泳游进的选手从收腿转至外翻动作之前几乎没有收大腿动作,因而受阻时间较短,游速下降也不明显。


虽说为加大蹬腿力量,适度屈髋是必要的,但仍无须过分收大腿。比洛科夫斯基和伊万琴科1975年证实,与屈髋角度接近90°的运动员相比,屈髋程度为40°的运动员蹬夹水力量更大。他们同时指出,波式蛙泳选手屈髋程度大致在34°-
50°之间,平式蛙泳选手在60°- 90°之间。

蹬夹(insweep)

两脚对水后,开始蹬夹动作。在蛙泳腿部动作中,蹬夹动作是产生推力的唯一阶段。

两脚后下蹬夹,直至两腿完全蹬直,接近并拢时为止。蹬夹动作开始时,脚掌内下转、蹬夹动作结束时,脚掌内转。


两脚并拢前,蹬夹动作结束。蹬夹动作一结束,由于惯性的作用,双脚向上,向水面靠近,成流线型的滑行姿势。在整个蹬夹过程中,蹬夹速度逐渐加快。蹬夹动作结束前,两脚开始上摆时,蹬夹速度最快。


蹬夹动作实际可分两个推力阶段。更正确地讲,应把第一推力阶段称为下蹬,因为这一阶段两脚向下外蹬水。第二个阶段是夹水动作。不过我们还是把蹬夹动作当作一个动作来分析,因为运动员都认为蹬夹是一个连续动作。然而,我们将分别讨论蹬夹动作的推力机制,以便读者了解该动作推力产生过程。


蹬夹动作下蹬阶段推力产生过程如图14。外翻的双脚在外下蹬过程中应下转。此时,脚掌的大脚趾侧领先蹬水。通过运动员脚掌的水流流动方向是向上,
然而正如粗箭头所示,斜下移动的脚掌上将产生一向后的力(推力)。

两脚接近蹬直时,蹬夹动作下蹬阶段动作结束。此阶段是产生推力的最主要阶段。当两脚移动方向由下转向内时,开始夹水动作阶段。夹水动作至两脚接近并拢时为止,两脚继续内下转,转至两脚脚掌相对,蹬夹动作完成,开始下一个腿部动作。

同上一动作阶段一样,脚掌大脚趾侧继续领先蹬夹水。然而由于两脚脚掌几乎直接做内夹动作,所以水流从脚掌大脚趾侧向小脚趾侧流动。内转的脚掌使流经脚掌前的水流瞬间向后流动,从而产生的反作用力将推动运动员向前游进。


两脚的攻角对推力的大小至关重要,这也是在腿部动作的该阶段最易忽视的一个问题。在腿部动作的这一阶段为获得最大推力,必须屈踝,以便脚趾指向池底,两脚掌相对。然而人们一般叫运动员此时脚趾向后,两腿提向水面。应指出的是,这两个动作应在蹬夹动作已完成,推力已消失时进行。这一技术错误,我们将在下一部分,在蛙泳易犯错误部分进行说明。


蹬夹动作的后一部分产生的推力没有前一部分产生的推力大,有些世界级选手,甚至有些世界纪录创造者忽略这部分动作是可能的。然而这些选手会出色地完成蛙泳腿部其它部分的动作,他们会出色地完成屈踝和脚掌内转动作。
 楼主| 猪八戒 发表于 2008-12-10 23:48:49
上摆和滑行(Leg Lift and Glide)

上摆动作实际是蹬夹动作的继续。当两脚接近并拢,蹬夹动作接近完成时开始上摆动作。两腿上摆至与身体成直线时为止,此时两脚恰在水面之下。然后滑行阶段开始。划臂时,两腿应保持流线型姿势,以免产生额外阻力而减小划臂动作产生的推力。滑行时,腿应完全伸直,两脚也应绷直、并拢,与身体成直线。开始划臂动作时,上摆速度应减缓,然后双腿与身体一同向前游进。


腿部上摆动作不产生推力,虽说有人对此持异议。从图17可看到。腿上摆时,两腿既有向上,又有向前的动作。运动员脚下箭头所示方向即为腿上摆时的运动方向。腿只有直接上摆,当然最好向后上摆动,才会有推力产生。直腿做前上上摆动作时,腿部上方产生向前上流动的水流,在腿部运动的反方向形成一向下后方向的反作用力,影响运动员前游速度。基于上述原因,上摆动作速度不宜过快,上摆的目的只应在于使腿部与身体成直线姿势。
 楼主| 猪八戒 发表于 2008-12-10 23:49:09
海豚泳动作有益吗?

运动员正确进行蹬夹动作时,臀部略上提,做海豚泳动作。这一动作是两腿下蹬时臀部上提,同时两臂内划时,臂向下划水使肩上提造成的。腿部下蹬动作除产生推力之外,也产生一方向向前上的阻力。该阻力是造成臀部上提动作的因素之一。如果这一阻力减小,推力也随之减小。因此,臀部不大的海豚泳动作是正确蛙泳腿部动作的必然结果,不宜刻意使身体保持水平姿势。另外,双臂再次开始外划时,身体由微屈髋姿势再次返回整个身体成直线姿势时,也会产生点推力。


虽说蹬水时,幅度不大的海豚泳动作是合理的,但有些运动员做得有些过分。如果运动员提臀过高,蹬腿动作则会过深,从而造成很大阻力,进而影响游进速度。蛙泳运动员不应像蝶泳运动员那样做海豚泳动作。臀部只应做小幅度的海豚泳动作。进行海豚泳蹬腿动作时,应更注重前游动作。


踝、髋关节的柔韧性

踝、髋关节专项要求的柔韧性是做好蛙泳腿部动作的基础,其中包括内、外翻足能力。良好的内、外翻足能力有助于在外翻阶段更快的对水,从而延长蹬水路线。同时,这也有利于运动员脚部充分外翻,提高蹬夹动作效果。良好的髋内翻、踝外翻能力也有助于外翻时尽快完成对水动作,有助于蹬夹时脚掌保持最佳的对水角度。


1979年,弗瓦耶克和佩辛调查178名运动员后发现,蛙泳腿部动作较好与不好的运动员相比,外翻时间较长。腿部动作不好的运动员蹬夹动作尚没结束时,翻脚动作就结束了。上述两位作者原以为两组运动员翻脚能力会有较大差异。然而研究结果发现,这两组运动员翻脚能力并无很大差异。尼姆斯及其助手后来的研究也证实了上述研究结果(1988年)。


一般说来,进行髋、踝部柔韧性练习是安全的,然而做膝部外翻练习则是危险的,因为膝外翻幅度极有限。所以进行膝外翻柔韧练习虽有助于做好蹬水动作,但也孕育着膝部受伤的风险。
 楼主| 猪八戒 发表于 2008-12-10 23:49:27
蹬水路线

蹬水路线是环形的,可将这环形路线分为外翻、下蹬、夹水和上提几个部分。在产生推力的蹬夹阶段,脚掌后蹬幅度实际很短。虽说运动员感觉自己好象在向后蹬腿,然而脚掌蹬水路线却表明,他的双脚在向下,然后向内夹动,同时身体被推向前进。


二个重要的技术特征。一是腿下蹬深度。腿下蹬深度大致与下划深度相同,大约在50~60厘米。这一向量对蛙泳腿部的推力是来自两脚的螺旋桨式动作,而不是来自荡浆动作这一理论以有力支持。


另一技术特征是左右腿蹬腿路线有差异。这种差异是大多数蛙泳运动员共有的特点(柴班期基、科斯泽济克,1979年)。正如两臂力量大小不一一样,两腿产生的推力大小也不一样。一般说来,左腿力量较小(柴班斯基,1975年)。

对两腿推力大小不一的最合乎逻辑的3个解释是:1、一腿与另一腿相比,力量较小;2、两腿粗细不一;3、一腿比另一腿动作幅度大。研究表明,第三种解释最可靠。1975年,柴班斯基对蛙泳腿部技术掌握较好和掌握不好的两组运动员进行力量测试结果表明,两组运动员腿部力量指标没有显著性差异,1988年,尼姆斯及其助手报告称,对两腿膝部伸展度和外翻度测量结果表明,左、右腿有差别,然而没发现两腿长、宽及围度上有显著差异。因此他们认为,进行提高膝关节活动幅度的练习,以及进行增强踝关节灵活性的练习可提高蹬腿速度。
 楼主| 猪八戒 发表于 2008-12-10 23:49:38
膝痛

教练员和蛙泳运动员都清楚,膝部疼痛问题的严重性,小而言之,宝贵的训练时间丧失了;大而言之,膝痛可结束蛙泳选手的运动生命。

膝痛一般是由膝内侧副韧带慢性炎和膝关节半月板炎引起的。
膝内侧副韧带连接股骨与胫骨(小腿内侧骨)。膝关节内侧半月板附在内侧副韧带上,运转在股骨和胫骨之间。它是由软骨结缔组织和股骨、胫骨间的衬垫组织组成的。


腿部做蛙泳外翻和蹬夹开始动作时,膝内侧副韧带和内侧半月板受力很大。运动员小腿做外翻动作时,股骨头内压,胫骨头外拉内侧副韧带和内侧半月板。过度用力时,韧带往往被撕裂。同时,在韧带撕裂处的半月板受到挤压。这些部位往往产生炎症,进行蛙泳蹬腿时有疼感。

蛙泳运动员中的膝痛、膝伤现象较普遍。

其原因在于对大多数人来说膝部外翻程度是极其有限的,然而做好蛙泳蹬腿动作,首先应做好翻腿动作。因此,蛙泳运动员往往处于进退两难的境地,要提高蹬腿效果就要冒膝部受伤的风险。一些选手既可进行正常蹬腿、膝部又无伤痛出现。然而另一些选手一遇伤痛出现的苗头,马上要缩减腿部练习量,直到伤痛消退时为止。


膝部易出现伤痛的蛙泳选手应考虑变换一下蹬腿方式,以减轻膝内侧副韧带和半月板的受力情况。这些选手可缩减外蹬幅度,应更注重后蹬。这会减轻膝部负担,但会缩短蹬夹动作路线,减弱腿部动作的推力。


还有一种技术既可减少膝部伤痛的发生率,又不会过份降低蹬腿动作的效果。运动员采用这种技术收腿时,两膝外分宽度可稍大些。采用如此宽度开始翻腿时,由于两脚外翻程度适中,无须膝部过份外翻。
采用这种技术应保持类似螺旋桨式的蹬水特点,同时又不至于引起膝部软组织过分紧张。然而由于开始翻腿时,两膝外分宽度略宽于体宽,将加大身体的形状阻力,不过可免受膝部疼痛之苦。因此,为避免膝痛,运动员翻腿动作应适度。
 楼主| 猪八戒 发表于 2008-12-10 23:49:50
臂、腿动作的配合(Timing the arms and legs)
游泳专家们认为蛙泳臂、腿动作的配合有三种方式,即紧凑(continuous)、滞后(glide)和超前(overlap)三种配合方式。紧凑式配合时,两腿一并拢,马上开始划臂。滞后式配合时,蹬腿动作完成之后与开始划臂之间有一短暂滑行时间。超前式配合时,蹬腿动作尚没完成,已开始划臂动作。


大多数教练员认为,在臂、腿动作的三种配合方式中,滞后式效果最差。这是因为从蹬腿动作结束到开始划臂,产生推力之间游速明显下降。滞后式配合游速下降情况如图20。图中的阴影区游速开始下降,此时,运动员处于滑行阶段。在这一阶段,游速从1。70米/秒大致下降至1。50米/秒。当双臂外划抓水时,游速进一步下降到1。40米/秒。从蹬腿结束至划臂再次产生推力之间大致间隔0.4秒。


一些教练员认为,紧凑式配合可避免滞后式臂、腿发力间的空档。然而情况并非如此,这是因为臂外划时不产生推力。因此,采用紧凑式配合技术的运动员,即使在配合动作中取消了滑行阶段,臂、腿动作之间的游速也会下降。虽说这段时间约仅持续0.3秒,但游速仍会明显减慢。


采用臂、腿超前配合技术是消除,或至少可以说是缩短蹬腿结束和划臂开始产生推力间游速

下降期的最好方法。

臂、腿动作配合方式应是:蹬腿动作一结束,两臂几乎已做好抓水动作。也就是说两腿开始夹水,做蹬夹的结尾动作时,两臂应进行外划。

腿部内夹动作较差的蛙泳选手更适合采用超前配合技术。因为这类运动员双腿开始内夹时实际上已不再产生推力,因此,他们需略早些开始外划,以便在游速减慢之前完成抓水动作。虽说这种快频率的游法将加大能耗,然而与动作次数较少,平均游速较慢,耗能较少的游法相比,前者游速更快。
 楼主| 猪八戒 发表于 2008-12-10 23:50:13
身体姿势和呼吸
身体姿势(Body position)

波式蛙泳与蝶泳一样,没有固定的身体姿势。在每个动作周期有两个阶段身体需保持流线型姿势。

1、
在臂、腿产生推力阶段,上体应尽可能保持水平姿势。在臂部动作产生推力阶段,上体应保持水平姿势,臀部应靠近水面,两腿与身体保持直线姿势。在臂部动作产生的推力消失前,面部应在水下。然后头破水吸气。在划臂动作的早期阶段,有些运动员的身体甚至有些前下顷。与身体水平姿势相比,身体保持前下倾姿势可更有效地减少阻力。


在蹬腿阶段的大部分时间内,上体应接近水平姿势。此时,臀部应靠近水面,肩部在水下,两臂接近伸直。目前,比赛规则允许蹬腿前冲过程中,夹在两臂间的头部没入水中,以保持身体的流线型姿势。


2、收腿时,上体应保持前上倾姿势。在两脚外翻前,肩、膝之间保持直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新帖

推荐课程

游泳科学:优化水中运动表现的技术、体能、营养和康复指导 是全面展现游泳运动科学知识与运动表现提升的专业指导书。全书从游泳运动的发展历程、科研发现、装备与技术革新,以及这项运动所涉及的运动员生理、心理和技术层面的理论与实践讲起,通过科学图表与数据分析,将优化游泳运动表现的重要方面——技术、体能、营养和康复进行了细致地讲解。书中还重点介绍了游泳训练的方法,包括泳池训练和陆上训练两部分,旨在帮助游泳教练、运动员及爱好者形成标准化的训练体系,有效提升游泳运动表现。
¥128 游泳技术
中级 类型:游泳训练
立即学习 17076人已学习
蛙泳的基本技术
¥免费 蛙泳的客观规律
初级 类型:配合
立即学习 16371人已学习
仰泳的基本技术
¥免费 仰泳的客观规律
初级 类型:配合
立即学习 16198人已学习

Powered by XMSwim! X3.4© 2001-2021 Uswim Inc.  厦门悠游游泳俱乐部 版权所有   闽ICP备08011485号-3

小黑屋-手机版- 悠游网 X Master Swi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