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开始说说我现在的看法,不当之处请大家指正:
首先,自由泳作为非对称的纵轴滚动泳姿,侧身是一定以及肯定的,只是存在侧身角度大小不同而已。从自由泳技术本身来说,髋关节发力交叉打腿,你的髋部自然会转动,扶板打腿时,虽然身体前端被固定住,髋部也是微微转动的。从划水来说,当你前手入水送肩,往后推水充分,你同样自然会侧身,至于侧身便于换气、移臂之类自不必说了。所以侧身本身就是自由泳技术的自然体现,即所谓纵轴滚动泳姿,这从楼上的一些动画已经看得很清楚了。
再说侧身角度之别,一般来说,短距竞技游,频率为首,滚动角度自然减小,游起来就会显得身体较平;而中长距游法,频率慢,强调划距,更注重效率,相对侧身角度就会大些。这些看比赛视频对比一下就可以知道了。所以,侧身角度大小只是技术差别而已。
那一些专业运动员为什么说他们不侧身、转髋呢?包括一般的传统自由泳教程也没有特别指出侧身、转髋之类技术要点呢?
要说清这个问题,还要再强调一下最上面的论点,自由泳是侧身的,只存在侧身角度大小的差别而已。好了,现在我们已经承认了这一点,不承认的就看看波波夫或者随意一个50自比赛视频吧!
剩下的问题聚焦于 -- 为什么一些专业运动员乃至传统教学不强调侧身、转髋?那我们先看看谁在强调侧身转髋吧!据我所知,强调的主要是《健身游泳》、全浸游泳、以及我们论坛一些朋友。(其实本科的自由泳教学里不断在强调髋部转动,姑且不提吧!)
那下面就看看为大家所推崇的全浸教头竹内慎思的水下动作,看看全浸的一些技术特点:
通过上图,我看到他有几个技术特点:
1、手前伸非常充分;
2、打腿是小幅抖动形式;
3、手抱水时同侧腿打水,推水时并腿滑行;
这几个特点说明,他的动力提供不连贯,尤其打腿,只在一个动作周期的某个特定阶段提供动力,其它阶段更多在侧身滑行。
由此我想到了滑冰、骑自行车、甚至荡秋千等等。一般慢速滑冰时,单腿蹬一下,然后开始滑行。平常骑自行车,我们也常常在感到速度衰减明显时,适时蹬几下,然后再继续滑行。荡秋千时,推秋千的人会在秋千荡到最高时推一把。这都是相对省力,或者说更有效率的做法。全浸游就非常类似上面这几种运动形式,动作频率较慢,以滑行居多,只是在一个特定时机施加动力,而且游进的主要动力就依靠这一下子,因此转髋、侧身游就在全浸中显得特别明显乃至值得强调起来了。
另外,按《健身游泳》所述,转髋是利用扭矩更利于发挥身体核心力量,从而手脚更轻松,这就像利用肩背等大关节、大肌群发力去移臂会让手臂轻松一样,都是充分调动躯干力量。而侧身是利于减小滑行阻力的,就像拖船和快艇的阻力之别。
反过来,如果在竞技游泳当中,尤其短距离,极度追求动力连贯以及动作频率,侧身自然会减小,同时转髋并不是没有强调,而是时刻都在施加着影响,也因此转髋并不象全浸那么特别和突出罢了,而且这样无缝连接的连贯转髋发力,甚至已经自然到我们可能都没有意识到,同样就像短道速滑或者自行车冲刺一样,随着加速加力,你自然会扭胯转髋。我想这大概就是以竞技游法为主的专业运动员,他们没有特意考虑转髋的大致原因吧! 从小的长期大量练习,专人的辅导,正确动作的建立,已经让他们自然而然学会了更多使用躯干去游泳,只是不自觉罢了。就像鱼,并不需要考虑游泳动作和哪块肌肉发力。
其实打腿、转髋、划水,还有互相配合协作作用,论坛相关资料很多,我就不多说了。另外上面举的滑冰、骑自行车、荡秋千之类的原理并非和游泳完全吻合,甚至还有欠妥之处,但有些道理是想通的,我们专注于道理即可吧!
另外值得强调的是,强调侧身、转髋做圆木滚动的前提是,先要保证身体是“圆木”,如果流线形保证不好,刻意做圆木滚动往往变成水蛇扭动。从另外一个角度讲,圆木滚动只是一个“现象”,伸展、送肩、转髋、打水协调起来,泳姿会自然呈现“圆木滚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