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运动性贫血的营养解决对策
血红蛋白的功能主要是运输氧和二氧化碳,并对酸性物质起缓冲作用。因此,血红蛋白影响运动能力,尤其是影响耐力运动员。贫血是指红细胞数、血红蛋白浓度低于正常值的状态。运动性贫血是由于运动引起血红蛋白浓度下降,从而导致机体一系列生理变化和病理性损伤。血红蛋白是诊断贫血的主要指标之一,目前国内学者将运动性贫血的血红蛋白诊断标准定为:男性<140g/L,女性<120g/L。血红蛋白维持在一定水平有益于运动员保持较高的运动能力。
一、运动性贫血发生的原因
关于运动性贫血的发生,多数专家认为有下述三种主要原因。
(一)运动引起高血浆容量反应,使血红蛋白浓度相对下降
专家一致认为,运动引起的高血浆容量反应,是机体适应性发挥、动员的表现,其生理意义为1.在大量出汗等体力消耗后,仍可维持较好的循环血量;2.可降低血液的黏滞度,减少外周阻力,有利于血液的灌注和氧的运输。专家提出,有利于氧运送和向组织释放的最佳红细胞压积为45%。一般认为,高血浆容量反应,伴随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浓度相对下降,不是真正的贫血,因为单位体积内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虽有下降,但它们的总量仍然是增加的。机体通过增加心输出量来代偿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的相对下降,以保证组织的供血、供氧。同时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相对降低可刺激、动员红细胞生成素系统,加速红细胞生成,以维持其血液中血红蛋白、红细胞等成分的动态平衡。
(二)运动引起红细胞损伤破坏,引起溶血
在正常情况下,人的成熟红细胞的平均寿命为120天。若某种原因使红细胞寿命缩短,过早过多地破坏消亡,即称“溶血”。此时,骨髓加速红细胞的生成和释放,用以代偿。如果红细胞破坏的速度超过骨髓生成红细胞的代偿能力,则血循环中红细胞数减少、出现贫血,成为溶血性贫血。在体育运动中,特别是从事竞走、长跑等多种耐力性项目的青少年女运动员,发生溶血或血红蛋白尿的几率更高,这不仅严重影响运动技能的发挥和成绩的提高,对身体也十分有害。
(三)运动员需铁量、排铁量剧增,而铁供给或吸收量不足
血红蛋白分子是由1分子珠蛋白和4分子亚铁血红素组成。实验证实,运动员在3周内的运动量无明显改变,若营养供给量减少,则出现血红蛋白水平下降,说明营养因素对血红蛋白含量有直接影响。训练期间膳食蛋白质和铁的供给量以及小肠的吸收水平,直接影响血红蛋白的合成能力。
1. 运动影响血红蛋白合成的蛋白质因素:在连续大负荷训练中,当糖代谢释放的能量不能满足机体需要时,蛋白质分解代谢随之增强。如在长时间剧烈运动中,肝脏尿素的生成量可增加4~5倍,提示蛋白质消耗量增加。因此有学者认为,运动性贫血是由于运动训练时蛋白质需要量增加,若摄入蛋白质不足时,一段时间后便会引起贫血。青少年运动员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建造和修补组织的负担较大,更容易发生因蛋白质摄入不足引起的血红蛋白合成下降,致使运动性贫血发生。
2. 运动影响血红蛋白合成的铁因素:正常成人体内含铁为3~5克,其中60%~70%存在于血红蛋白中,3%在肌红蛋白中,酶系统中约占1%,其余26%~36%以铁蛋白或含铁血黄素形式储存于肝、脾、骨髓等组织中。血浆中铁与储存铁保持在动态平衡之中。我国正常成人铁需要量为:男子12mg/d,女子15mg/d。运动员需铁量高于常人,并随着运动时间、强度和环境等因素而变化。根据文献报道,运动员普遍存在铁营养状况不良,尤其是耐力运动员、女运动员、青少年运动员缺铁状况更为严重,易出现缺铁性贫血。运动员缺铁的可能原因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 铁丢失增加:运动员训练中汗中铁的丢失较常人多。有文献报道,长跑、竞走、足球等运动员每天从汗液中丢失的铁约14毫克。国外学者报道,7名马拉松运动员比赛后,每克粪便中血红蛋白定量分析值达30毫克,相当于一天中有3毫升血(2.0毫克铁)因胃肠道渗血而丢失。女运动员每次月经丢失铁量也较常人多。
* 铁吸收、摄入不足:有文献报道,长跑运动员失铁量为常人的两倍,而对铁的吸收水平仅为常人的1/2.Ehn(恩)等国外学者报道,患铁缺乏症的运动员吸收饮食铁的能力低于非运动员的却铁症者。运动员中普遍存在饮食结构不合理,膳食不平衡,摄入脂肪过多,蛋白质及多种维生素摄入不足的情况,易造成运动员铁吸收、利用不足,特别是女运动员和食素者。
* 铁需要量高于正常人:应用总体计算技术发现,运动员肌肉湿重每增加10%,则多需铁170毫克;循环血量增加9%,多需铁约200毫克,在此基础上,再加上收缩肌挤压、机械摩擦引起的红细胞溶血,若不给予足够的铁补充,很可能发生运动性贫血。
二、运动性贫血的营养解决对策
提高血红蛋白的营养补充关键是,针对引起训练期血红蛋白下降和贫血的原因进行综合治理。除了加强训练期运动员身体机能检测及时调整训练负荷外,建议从抗溶血和促进红细胞合成两方面入手,针对性补充营养,可望延长红细胞寿命,改善红细胞代谢,提高和稳定血红蛋白水平。
(一)抗溶血的营养补充
剧烈运动时人体能量消耗增加,酸性代谢产物增多,如乳酸堆积引起的血液酸化、糖原消耗和低血糖;某些物质自动氧化增强,使自由基生成增多,自由基引起的损伤也随之增强;不合理的补液和营养补充等,均可使运动性溶血增强。抗溶血的营养补充对策有以下几方面:
1. 补充抗过氧化作用的营养品,从营养上补充和增加机体的抗氧化能力显得十分必要。如番茄红素、维生素C、维生素E等营养品,增强红细胞膜的抗氧化性能,减少红细胞的破坏。也可选择具有一定抗氧化能力的天然食品,如猕猴桃、生大蒜、西洋参、洋葱等。
2. 系统增加细胞保护物质的摄入,如1,6-二磷酸果糖(FDP)。口服1,6-二磷酸果糖进入血液循环,可以保护红细胞、骨骼肌和心肌细胞的细胞膜,降低自由基对细胞膜的损害,从而可以尽可能地减少溶血现象。特别对心肌负担重的、有憋气动作的力量性运动,1,6-二磷酸果糖有保护心肌的作用,由于细胞膜得到保护,还可以减轻细胞膜内外离子的紊乱而引起的肌肉疲劳。因此,1,6-二磷酸果糖是一种很好的营养素。
3. 在耐力运动或大强度间歇性训练中合理补充复合糖液,提高或稳定血糖水平,有利于维持红细胞内葡萄糖水平,保障红细胞能量代谢。
4. 运动中合理补液,在长时间大负荷量运动后期的补液中适量补充电解质饮料。
5. 训练期多吃蔬菜、水果,或摄取含碱盐的饮料,人为造成体液碱化和提高体内碱储备,提高运动机体血液酸碱平衡的调节能力,有助于红细胞膜稳定。训练课后,如多摄入新鲜蔬菜、水果、碱性饮料等,能起到中和酸的效果,对红细胞抗溶血也有好处。
(二)促红细胞合成的营养补充
训练期间膳食蛋白质和铁的供给量及小肠的吸收水平,直接影响血红蛋白的合成能力。
1. 促红细胞合成的蛋白质补充
如果保证每餐摄取一定数量的蛋白质,人体就能稳定血糖浓度,并保持稳定的精神和体力状态。胰岛素是体内血糖水平及氨基酸代谢的调节激素,蛋白质对体内胰岛素的分泌有良好且稳定的刺激效果。有学者报道,运动员每千克体重每日供给蛋白质2克以上(动物性蛋白质占25%以上)即可预防因蛋白质摄入不足引起的贫血。训练水平越高,需要量越多。
2. 促红细胞合成的铁补充
运动员特别是耐力运动员,补充铁和铁吸收的增效剂是十分重要的。国内推荐的运动员铁供给量为20~25mg/d,保持阶段的铁补充量应适当减少。在平衡膳食的基础上,运动员应当多吃含铁丰富的食品,如动物肝脏、蛋黄、瘦肉、豆类、芝麻、黑木耳、猪血及绿叶蔬菜、水果、干果等,用以适应铁代谢的需要。膳食蛋白质和补充维生素C可以促进小肠铁的吸收和利用。
所有临床上使用的抗贫血的铁制剂如硫酸亚铁、枸橼酸铁胺、富马酸亚铁等均可以使用,但是它们往往有吸收差和胃肠道刺激的副作用。铁补充剂能够促进机体对铁的吸收和利用,其中,铁的吸收和利用率是评价铁补剂好坏的主要指标。目前营养界一致认为,EDTA铁钠是较好的铁补充成分,能够增加机体对铁的吸收和利用,在短时间内可矫正贫血现象。目前国内使用的较为普遍的是“生血铁”。该制剂以补铁为主,辅以促生血的多种营养素和中药活性成分,是专门为治疗运动员的血红蛋白而设计的。“生血铁”中含有两种铁,即EDTA铁钠和动物蛋白铁。EDTA铁钠是一种独特的生物活性铁,吸收率比硫酸亚铁高2~3倍,而且有12%的铁可被红细胞利用。有研究报道,16名运动员分成两组,一组服用“生血铁”,另一组服用市售的某补铁剂,共3周。服用“生血铁”组运动员血红蛋白平均升高10g/L,与使用前比差别有显著性;另一组运动员的血红蛋白也有所上升,但是同服用前比较,差别无显著性。更值得注意的是,服用“生血铁”的8名运动员中6名运动员长期低血红蛋白,使用过多种补血剂无效,服用“生血铁”取得了较明显的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