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酸与运动表现

2013-11-12 14:32| 发布者: admin| 查看: 2162| 评论: 0

简介
肌酸与运动表现壹、前言  自从1992年巴塞隆纳奥运会上,夺得100公尺短跑金牌的英国名将Linford Christie,以及110高栏的Colin Jackson提出肌酸增补对他们的运动成绩确实有帮助之后,旋即造成肌酸增补的世界风潮。而 ...
肌酸与运动表现 

壹、前言

  自从1992年巴塞隆纳奥运会上,夺得100公尺短跑金牌的英国名将Linford Christie,以及110高栏的Colin Jackson提出肌酸增补对他们的运动成绩确实有帮助之后,旋即造成肌酸增补的世界风潮。而目前肌酸的使用,并未被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IOC, International Olympic Committee)列为禁药之列,也因此激起了教练与运科人员对于肌酸增补的注意力。

  为了了解肌酸增补的确实效果,本文即针对肌酸在体内代谢系统中所扮演的角色、肌酸增补对运动表现的影响、肌酸增补法及其影响因素等层面加以阐述,以期对肌酸增补的利弊做一全盘性的认识,并提供未来研究者与教练在实施肌酸增补法时,能有适当的生理学上与营养学上的背景知识。


贰、肌酸与能量系统

  肌酸是一种天然的化合物,由精胺酸(arginine)、苷胺酸(glycine)与甲硫胺酸(methionine)在肝脏、肾脏与胰脏内所合成,再藉由血液的循环运送至骨骼肌,以肌酸或者磷酸肌酸(PCr, phosphocreatine)的型式储存,提供身体所需。鱼、肉、蛋及其它动物性制品中皆含有肌酸,而蔬菜中亦有极少的含量。每人每日所消耗的肌酸量,约为体内总肌酸量的1.6%,因此,一个70公斤的正常人每日需消耗2克的肌酸,藉由均衡的饮食即可获得足够的补充(张苹苹,民88)。运动员在高强度的激烈运动下,则需要藉由体内肌酸的不断合成产生能量以维持所需,而体内肌酸合成量有限,一般的饮食可能仍无法满足所需,因此,可透过肌酸的增补提供身体所需,维持运动表现。

  体内肌酸浓度最高的部位在骨骼肌,约占体内总肌酸的95%,其中包含了40%的游离肌酸(free creatine)与60%的磷酸肌酸。另外,在心脏、精子、视网膜与脑中也含有少部分(5%)。体内骨骼肌的肌酸含量约为90~160 mM/kg d.m.,平均值为125 mM/kg d.m.(McArdle等人,2001)。肌酸与PCr的浓度也和骨骼肌的醣解能力有关,快缩肌纤维(Type Iia与Type Iib)内的PCr浓度较慢缩肌纤维(Type I)高(张苹苹)。快缩肌纤维内的PCr储存量是ATP的4~6倍(McArdle等人)。

  在运动过程中,ATP是能量的基本来源,运动强度越强,消耗越大。在最大运动时,肌肉中ATP的总量只足够应付肌肉持续2~3秒的运动,因此,需藉由ATP不断的再合成以维持所需能量。虽然ATP再合成的主要来源,源自于脂肪与肝醣的分解,然而,此时的ATP再合成作用需要较长的时间,因此,在高强度短时间的运动时,比如5~8秒的冲刺跑,由脂肪与肝醣转换成ATP的速度,将不足以应付此时的能量需求。在高强度短时间的运动中,例如100公尺冲刺跑、25公尺游泳或举重,其能量的补充来自于肌肉内的高能磷酸键(high-energy phosphates)或磷酸根(phosphagens)、ATP以及磷酸肌酸。

  图一中显示了ATP与PCr使用磷酸键能量的情形。ATP与PCr具有相同的特质;(1)它们均透过磷酸键的断裂而释放出能量,PCr是透过肌酸(creatine)与磷酸(phosphate)分子之间键结的断裂;(2)ATP与PCr释放能量的反应,均具有可逆性,亦即磷酸与肌酸也可以再键结而形成PCr;而ADP与Pi的键结,可再合成ATP。因为PCr在水解时产生的能量较高于ATP的水解能量(McArdle等人),而这些能量将可提供作ADP转换成ATP的磷酸化反应(phosphorylation)。PCr的水解反应,必须藉由肌酸激酶(CK, creatine kinase)的催化,肌酸激酶有4~6%位在粒线体外膜(outer mitochondrial membrane)内,3~5%位于肌节(sarcomere)中,而有90%位于细胞液(cytosol)内(McArdle等人)。

  当肌肉活动时,会造成肌肉内ADP的瞬间增加,这会使得肌酸激酶开始驱动PCr的水解作用,进而产生ATP;此时的反应,并不需要氧气的介入,而它可提供的最大能量范围,大约是在10秒内的激烈身体活动。因此,PCr提供了一个高能磷酸键的储藏室。由于肌酸激酶具有较高的活性,因此,ADP磷酸化反应的速度会高于肌肉肝醣所进行的无氧能量转换(糖解作用,glycolysis)。如果最大努力运动所持续的时间超过10秒时,ATP继续再合成的反应,便需透过大分子营养物(比如葡萄糖、脂肪等)的分解以获得能量的供给。



图一 ATP与PCr使用磷酸键能量的情形


  综合上述可知,PCr在体内的储存量是有一定限量的,因此,倘若能够尽可能地增加骨骼肌内的PCr储存量时,将可能有下列功能(McArdle等人):(1)在短时间高强度运动中,促进ATP的快速转换以维持身体作功能力;(2)延迟PCr的耗尽;(3)降低醣解作用的仰赖性,进而减少乳酸(lactate)的生成;(4)在反复性短时间高强度运动中,透过ATP与PCr迅速地再合成,而促进肌肉的放松与恢复;快速的恢复将有助于连续的高强度训练。


参、肌酸与运动表现

  Harris(1992)以17名受试者,采随机分派双盲实验设计,研究不同的服用次数(4*5g/d vs. 6*5g/d)与运动训练(1h/d单脚踏车运动),对肌酸补充(CrH2O, creatine monohydrate)效果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每天4或6次的肌酸补充,皆可显著提升肌酸含量;每天6次组,其储存量增加率较快(+32%);运动训练组其肌酸总储量较无运动组为高。

  Balsom(1993a)以16名男性,随机分派为安慰剂组与肌酸组,采双盲实验设计,连续6日分别服用6克的胶囊,进行十次各6杪的高强度脚踏车运动(140 rev/min)以导致衰竭,研究肌酸补充对动态高强度间歇运动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肌酸组其肌肉肌酸含量显著增加,而有效延迟反复性高强度运动时疲劳的发生;研究者认为这可能是因为运动初期较高的PCr浓度,与增加恢复期PCr再合成的速率所致,而较低的乳酸与亚黄碱(hypoxanthine)的堆积也可能是原因之一。

  Greenhaff (1993)以12名受试者,采双盲实验设计,随机分派为肌酸组(5 g Cr + l g葡萄糖)与安慰剂组(6 g葡萄糖),每天4次连续服用5天,随后进行5回合,每回合30次的最大自主等速收缩(180 0/s)测试,研究口服肌酸,对反复性最大自主收缩肌力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肌酸组其肌肉肌酸含量较高,且于测试过程中,最大肌力显著提高、肌力递减率较小。由于肌酸组在运动时的血清中堆积较少的氨(ammonia),研究者认为可能是由于PCr增加,使ATP再合成更有效率,而延迟或减缓疲劳的发生。

  Harris (1993)以10名男性大学中距离跑运动员,随机分派为肌酸组与控制组,连续6日每天摄取6次各10 g,成分分别为5 g CrH2O + 5 g葡萄糖(肌酸组)与10g葡萄糖(控制组),研究6日口服肌酸补充对最大跑步运动的影响。受试者以其最佳运动成绩90~95%的跑速,于不同天各进行4次300公尺跑与4次1000公尺跑测试;每次300公尺跑皆间隔4分钟的休息期,每次1000公尺跑皆间隔3分钟的休息期。研究结果显示,肌酸组于6日增补之后,最后一次300公尺跑步时间的减少程度明显高于安慰剂组(-0.7s vs. -0.3s);最佳1000公尺跑成绩,肌酸组也显著较安慰剂组为快(-5.5s vs. -1.6s)。

  Balsom等人(1993b),以每天20克,持续6天的肌酸增补后,于脚踏车测功器上实施(1)5次6秒钟反复冲刺测验,每次测验间休息30秒;(2)10秒钟冲刺测验;在测验之后,立即以活体肌肉穿刺法(muscle biopsy)采样,结果发现增补后体内肌酸浓度明显增加(129~152 mM/kg dry wt),反复冲刺后肌肉中乳酸浓度较低(26 vs. 44 mM/kg dry wt),10秒冲刺后工作输出量增加。Casey等人(1996),于每日20克,持续5天的肌酸增补后,实施2次30秒的踏车测验,发现总工作量提高4%,且减少ATP的下降达31%。Earnest等人(1995),以每日服用20克,持续28天的肌酸后进行(1)3次30秒的Wingate测验,中间休息5分钟;(2)仰卧推举1RM测试;(3)仰卧推举70%1RM的反复次数测验;结果显示发现三项测验表现皆因肌酸的增补而显著提高。

  Izquierdo等人(2002)让受试者(双盲设计,肌酸组9人,安慰剂组10人)在增补肌酸(20 g/天×5天)之后,检验肌酸增补对肌肉爆发力、肌耐力与冲刺表现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肌酸的增补,显著地增加了受试者的体重(79.4到80.0公斤)、仰卧推举至疲劳的次数(+21%)与平均输出功率(+17%)、蹲举至疲劳的次数(+33%)与平均输出功率(+20%)、蹲举1RM的肌力(+11%)以及5公尺冲刺跑的平均时间(-3%);但肌酸的增补对于仰卧推举1RM的肌力并无显著促进,且对于6次重复15公尺冲刺的耐力表现亦无增进效果。

  McArdle等人(2001)的书中更进一步地整理了补充肌酸之后,对于体内与运动表现的影响机制。肌酸的增补有助于肌肉内肌酸与PCr储存量的提升,因而一方面提高了运动前体内PCr的含量,另一方面则由于肌纤维内肌酸含量的增加,提高了细胞的渗透性而让细胞容量扩大。运动前体内PCr含量的提高,将有助于降低身体对于醣解作用功能的依赖,减少乳酸的生成,延缓pH值的下降,进而延迟疲劳的发生;再者,肌肉内肌酸与PCr含量的增加,有助于PCr再合成速率的提升,因此,对于反复性高强度短时间运动训练将有所帮助;除此之外,细胞容量的扩大,是由于细胞水合状态(hydration status)的增加,蛋白质合成也因此而随之增加,进而使得去脂体重(fat-free mass)增加,提高训练的强度以及短时间的运动表现。

  虽然如此,也有一些研究报告并不支持口服肌酸有助于运动表现的论点(见表一)。因此,对于口服肌酸的明确效果,仍有待进一步大样本的实验研究,以厘清口服肌酸的影响层面。除此之外,Greenhaff等人(1994)以8名受试者经20g/day×5天的肌酸增补后,发现其中有5位受试者的体内肌酸浓度明显提升(+19~35 mM/kg d.m.),但是其它3位受试者却只增加8~9 mM/kg d.m.;因此,Greenhaff等人提出肌酸的服用可能有「反应者与不反应者」之差异。Greenhaff将参与此研究的所有受试者,作体内原有肌酸浓度的分析发现,反应者的平均肌酸浓度低于120 mM/kg d.m.,不反应者的平均肌酸浓度高于130 mM/kg d.m.。这似乎显示,当原先体内肌酸浓度较低时(例如素食者),肌酸的增补可能会有较显著的效果。因此,未来针对肌酸增补的研究,似乎有必要将反应者与不反应者加以分类,以厘清肌酸增补的确实果效。


表一 口服肌酸对运动表现的影响
作者服用剂量受试者运动测试内容结果
Mujika(1996)20g × 5天20人25, 50, 100m游泳成绩表现没有进步
Terrillion(1997)20g × 5天12人2×700m跑步(间隔休息2分钟)成绩表现没有进步
Burke(1996)20g × 5天32人25, 50, 100m游泳成绩表现没有进步
Thompson(1996)2g/天× 6周10人100, 400m游泳成绩表现没有进步

※节录自Demant., T.W., & Rhodes., E.C. (1999). Effects of creatine supplementation on exercise performance. Sports Medicine, 28 (1), 49-60.


肆、肌酸增补法

  肌酸的增补,一般并不会以磷酸肌酸的型式贩卖,而是以加上磷酸盐成为含一分子水的肌酸(CrH2O, creatine monohydrate)型式贩卖。市面上所贩卖的肌酸型式,亦有粉末、锭剂、胶囊与液态状等等之分。一般使用肌酸增补法(creatine loading)的原则为每天20~30 g,并连续服用5~7天(McArdle等人)。




图二 A. 当连续补充肌酸6天后,停止肌酸之补充时,体内肌酸浓度之变化情形;B. 当连续补充肌酸6天之后,采用低剂量肌酸之补充方式时,体内肌酸浓度之变化情形


  Hultman等人(1996)的研究显示了肌酸增补的维持效果。研究者将受试者分成两组,一组为每天摄取20g(约为每公斤体重摄取0.3 g),共连续6天,然后停止补充;另一组除了与前一组相同连续摄取肌酸6天之外,在第7天则开始每天摄取2g(约为每公斤体重摄取0.03 g)连续28天。研究者在实验开始后的第7、21与35天进行肌肉穿刺法以分析肌肉内肌酸的浓度。此研究结果发现,在连续6天摄取肌酸之后,肌肉内肌酸浓度增加大约20%;当停止补充肌酸时,体内肌酸含量便开始下滑,然而在持续低剂量补充时,体内肌酸浓度将可维持至少28天以上(见图二)。因此,McArdle等人则认为肌酸增补的快速方法是,连续增补6天,每天4次,每次5克(共20克)的CrH2O,便足以让体内肌酸含量达饱和状态;随后,倘若将服用剂量降低至每天2克,便能持续维持高浓度的肌酸浓度。而Williams(1998)的书中则提到,另一个肌酸增补法的缓慢方式,亦即每天摄取3克,持续1个月之后,便能让体内肌酸含量达到饱和。


伍、影响肌酸增补的因素

  影响肌酸增补的因素除了第参节所述的反应者与不反应者(Greenhaff等人)之外,醣类的摄取与咖啡因的使用均会影响肌酸的增补效果。Green等人(1996)将受试者分成两组,一组为肌酸组(每次5g,每天4次,连续5天),另一组为肌酸+醣类组,亦即除了每次5 g的肌酸,每天4次,连续5天之外,在每次摄取肌酸后的30分钟,另外摄取93g的高GI醣类(每天4次)。研究结果发现,肌酸组在服用肌酸之后,显著地增加肌肉PCr含量(+7.2%)、游离肌酸(+13.5%)与总肌酸量(+20.7%);而肌酸+醣类组则显著地增加肌肉PCr含量(+14.7%)、游离肌酸(+18.1%)与总肌酸量(+33.0%)。因此,研究者认为醣类的使用,将有助于肌酸的储存,而McArdle等人则认为这种现象与胰岛素的分泌有关,亦即醣类的摄取,刺激了体内胰岛素的分泌,因而使得肌肉内可获得较多的醣类与肌酸。

  Nelson等人(2001)让12位受试者在运动至衰竭后,实施肝醣超补法(摄食比率,CHO: fat: protein,80: 10: 10)3天之后,立即增补5天的肌酸(一天4次,每次5g),然后再进行运动至衰竭后的肝醣超补法3天,并利用肌肉穿刺法分析肌肉内的肝醣与肌酸之含量(穿刺时间为第1、4、11与14天),以研究肝醣超补法是否会受到肌酸增补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在第一次肝醣超补法后,肌肝醣含量增加4%(164 mM/kg d.m.),而肌酸含量无变化;在肌酸增补之后,左脚肌酸含量上升41.1 mM/kg d.m.,右脚则上升36.6 mM/kg d.m.,而肌肝醣含量则无变化;然而,在第二次实施肝醣超补法之后,肌肝醣含量则增加了53%(241 mM/kg d.m.)。该研究者们因而认为肌酸的增补,将可以扩大随后的肝醣超补效果,他们也指出这种现象可能与肌酸增补刺激了细胞容量的扩大有关。由上述文献可知,肌酸与醣类的配合使用,将能扩大彼此的增补效果。

  在咖啡因对肌酸增补效果的影响方面,Vandenberghe等人(1996)将受试者分成三组,一组为安慰剂组,一组为肌酸组(每天摄取0.5 g/kg体重,连续6天),另一组为肌酸+咖啡因组(每天摄取0.5 g/kg体重的肌酸以及5 mg/kg体重的咖啡因,连续6天)。研究结果发现,肌酸组与肌酸+咖啡因组肌肉内的PCr含量分别增加了4%与6%,而安慰剂组则无显著变化。因此,咖啡因的伴随使用,似乎对于肌酸的增补有负面的影响,该研究者则建议在实施肌酸增补法时,运动员应该避免咖啡因的使用。


陆、结语

  肌酸增补的效果,主要作用于体内ATP-PCr系统,额外的肌酸补充,有助于提高体内游离肌酸与磷酸肌酸的储存量,增进体内短时间高强度的能量来源,进而提升短时间的运动表现。影响肌酸增补的因素,则包括体内原先的肌酸含量(亦即所谓的反应者与不反应者)、是否伴随醣类的补充以及咖啡因的使用与否等,这些因素将影响着同量肌酸增补后,体内保存量的多寡。

  虽然肌酸增补的效果似乎相当显著,那么,肌酸的额外增补是否会造成人体的副作用呢?截至目前为止,研究报告并不足以提供明确的答案,比如Willams的书中提到,肌酸的增补可能会因为体内含水量的增加影响电解质的平衡,而导致肌肉的痉挛;而McArdle等人则认为长时间(4年)肌酸的增补,对人体并无大碍。然而,较明确的是,肌酸的额外补充,会增加细胞的渗透性,因而使得细胞容量增加,导致体重的上升,而体重的上升,对某些运动项目来说,便可能是一负面的干扰,例如耐力性运动项目,体重的增加使得身体在训练或比赛时,必须承受较大的身体负重,而增加氧消耗量,因此,在服用肌酸时,必须考虑运动项目的特殊性以及肌酸增补所造成的体重增加问题。


参考文献

张苹苹。民88。肌酸增补对运动表现的影响。中华体育,12 (5),62-68页。
Balsom, P. D., Ekblom, B., Soderlund, B., Sjodin, B., & Hultman, E. (1993a). Creatine supplementation and dynamic high-intensity intermittent exercise. Scand J Med Sci Sports, 3, 143-149.
Balsom, P. D., Harridge, K., Soderlund, B., Sjodin, B., & Ekblom, B. (1993b). Creatine supplementation per se does not enhance endurance performance. Acta Physiological Scandinavia, 149 (4), 521-523.
Casey, A., Constantin-Teodosiu, D., Howell, D., Hultman, E., & Greenhaff, P. (1996). Creatine ingestion favorably affects performance and muscle metabolism during maximal exercise in humans. American Journal of Physiology, 271, E31-37.
Demant, T.W., & Rhodes, E.C. (1999). Effects of creatine supplementation on exercise performance. Sports Medicine, 28 (1), 49-60.
Earnest, C., Snell, P., Rodriguez, R., Almada, A., & Mitchell, T. (1995). The effect of creatine monohydrate ingestion on anaerobic power indices, muscle strength and body composition. Acta Physiologiacl Scandinavia, 153, 207-209.
Green, A. L., Hultman, E., Macdonald, I. A., Sewell, D. A., & Greenhaff, P. L. (1996). Carbohydrate ingestion augments skeletal muscle creatine accumulation during creatine supplementation in humans. American Journal of Physiology, 271, E821-826.
Greenhaff, P.L., Bodin, K., & Soderlund, K. (1994). Effects of oral creatine supplementation on skeletal muscle phosphocreatine resynthesis. American Journal of Physiology, 266, E725-730.
Greenhaff, P. L., Casey, A., Short, A. H., Harris, R., Soderlund, K., & Hultman, E. (1993). The influence of oral creatine supplementation on muscle torque during repeated bouts of maximal voluntary exercise in man. Clinical Science, 84, 565-571.
Harris, R. C., Soderlund, K., & Hultman, E. (1992). Elevation of creatine in resting and exercised muscle of normal subjects by creatine supplementation. Clinical Science, 83, 367-374.
Harris, R. C., Viru, M., Greenhaff, P. L., & Hultman, E. (1993). The effect of oral creatine supplementation on running performance during maximal short term exercise in man (abstract). Journal of Physiology, 467, 74P.
Hultman, E., Soderlund, K., Timmons, J. A., Cederblad, G., & Greenhaff, P. L. (1996). Muscle creatine loading in men. Journal of Applied Physiology, 81 (1), 232-237.
Izquierdo, M., Ibañez, J., González-Badillo, J. J., & Gorostiaga, E. M. (2002). Effects of creatine supplementation on muscle power, endurance, and sprint performance. Medicine and Science in Sports and Exercise, 34 (2), 332-343.
McArdle, W. D., Katch, F. I., & Katch, V. L. (2001). Exercise Physiology: Energy, Nutrition, and Human Performance (5th ed., pp.583-588). Baltimore: Lippincott Williams & Wilkins.
Nelson, A. G., Arnall, D. A., Kokkonen, J., Day, R., & Evans, J. (2001). Muscle glycogen supercompensation is enhanced by prior creatine supplementation. Medicine and Science in Sports and Exercise, 33 (7), 1096-1100.
Vandenberghe, K., Gillis, N., Van Leemputte, M., Van Hecke, P., Vanstapel, F., & Hespel, P. (1996). Caffeine counteracts the ergogenic action of creatine loading. Journal of Applied Physiology, 80 (2), 452-457.
Williams, M. H. (1998). The Ergogenics Edge: Pushing the Limits of Sports Performance (pp.178-182). Champaign, IL: Human Kinetics.
 已同步至 admin的微博
收藏 分享 邀请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此篇文章已有0人参与评论

请发表评论

全部评论

精彩阅读

广告位

Powered by XMSwim! X3.4© 2001-2021 Uswim Inc.  厦门悠游游泳俱乐部 版权所有   闽ICP备08011485号-3

小黑屋-手机版- 悠游网 X Master Swi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