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年第七届全国运动会,我在5个单项比赛中,有3个单项获得亚军,分别是200米蝶泳、400米自由泳、200混合泳,这3个项目的金牌获得者,是上海游泳队的优秀选手薛伟和熊国鸣,后来我们也成为了国家队的队友。今天,我们探讨的是金牌后面的故事,我在200米蝶泳和400米自由泳的两个项目总和的差距是0.07秒,其中200米蝶泳0.01秒,400米自由泳0.06秒。通过这次全运会的比赛经历,让我对上海游泳队在训练细节的把控上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直至后来在国家队共同训练期间,让我发现训练细节对比赛结果至关重要的影响力。来自URSOT游泳训练系统创始人王春光教练的开场白。
坦诚的说,我在青训阶段的工作出现了很多问题,这些都是在后期的工作总结后得出的,今天的讲座不谈成绩、之谈问题。将我曾经在执教期间的诸多不足,同在座的上海游泳同行们做交流,为大家未来的训练工作规避风险。
早期训练工作的年度计划方案,从现在的训练角度看,无论在训练结构和项目组织都显得很粗劣。事实上,在我进行大周期训练规划初期,心里是没有任何可以参考的资料,对于运动员的实际情况与发展计划,都停留于运动员时期的经历。这也是我从运动员岗位退下之时的真实写照。
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工作历练,我开始掌握一些训练原理与比赛工作进行衔接,将原来的季度划分调整到月度划分。这样的训练结构就更为清晰了,同时有利于阶段训练计划的设置与调整。
对于赛前训练安排,早期的我更倾向于训练充足、调整彻底的方式,以4周为赛前调整期,准备一次比赛。看起来这个准备时间非常充分的赛前训练安排,在现在看来有很多漏洞。主要的是,没有考虑到前一个训练阶段的完成情况,就将训练节奏统一化,导致训练情况不同的队员,无法在比赛中,充分释放应有的训练潜力。
随着对竞赛工作经验的积累,针对于赛前阶段训练的安排,我形成了多元化的工作思路,总结了3种训练模型,供各位教练参考。第1种:突破型,在赛前3周的训练中,将会安排4个高阶强度曲线,然后进入一个为期5天的调整期,最后在赛前的2天做一次正常训练和调整,最终参加比赛。在这个赛前周期训练中,采用的4天(专项强度)+8天(正常)+9天(调整)的练习节奏。图表的右上方做标注。第2种和第3种的赛前训练模式,是我经常采用的,我将它归类为安全型和保守型。针对于前期训练不完整的队员更为有效。
对于,最小周期的训练模型,是我在执教后期的工作中出现的,主要针对于频繁参加比赛的选手,通常我们会理解为“以赛代练”的形式,就是将小比赛作为专项训练强度的补充,应用于整体的阶段训练框架内。
刚刚谈到的是周期训练和赛前训练的结构,现在回到具体的训练计划单元的环节,这还是一组常见的递增训练单元,从速度到耐力的阶梯式训练模式,以往我会很注重最后的长距离自由泳的完成情况。但是,随着多次训练的重复,我发现最终的效果差强人意,就是队员们在进入递增训练单元的后期,无意识的将最后的长距离自由泳放的更松,进而出现用于加速释放乳酸的训练手段无效了,这也是多组次递增阶梯训练不足之处。
针对前面的训练情况,我尝试在训练计划中进行适当的调整,将金字塔训练计划策略与循环训练相融合,保证了前后游程的专项速度,有效的促进了选手的后程加速水平。同时,这种金字塔的循环训练的趣味性远超之前的递增阶梯,也更容易被运动员所接受。实际的训练效果与比赛表现形成统一。
最后,我们来学习通过复盘,将训练能力与比赛表现做绑定。掌握并学会统计比赛的关键数据,并将这些数据应用到主要的训练单元中。这是将训练能力转化为比赛能力的基础条件,通常我会关注上面的6项内容。结合这些项目的数据,制定专项训练计划。
以200米蝶泳为目标的训练单元1、包干时间:每组递减2、游速要求:在后3组中加快。3、呼吸次数:对应比赛的每个50分段的数据进行要求。4、划水次数:同上。5、在最后1组的训练中,除在游速上提升外,需要结合比赛的加速距离需要,限制呼吸次数,这个训练难度是最大的,也是比赛最需要的。
加入一个话题,针对于选材工作的盲区,在初期的执教工作中,选材时会更多的关注表现层面,后期发现内在层面的因素,才是决定选手最终的发展高度。这也就需要在基础条件差不多的时候,为运动员预留一段表现的机会,不要过早的下定义,随着训练难度的增加,选手会将一部分运动特质释放出来,这个时候我们会发现一些之前并不优秀的,居然开始变得优秀了。
今天的训练讲座,在工作层面延伸较多,还有大部分篇幅没有完成整理。附完整版视频学习资料,供参阅。感谢上海市游泳协会、上海市体育局青训管理中心,组织举办的青少年体育教练员继续教育培训,能够将我曾经的工作失误与不足,作为训练工作警示,为本地区的广大青训游泳教练避雷避坑。衷心祝愿上海游泳各级教练同行,在未来的工作中顺风顺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