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曾在全国最早建立海浪救生基地,但目前救生队伍不断萎缩,待遇差是根本原因
目前,厦门的游泳馆没有教授学员救人的课程,就连自救课的学习情况也不好,一旦在海里溺水,我们到底该靠谁?
厦门市游泳协会的黄先生说,最有力的安全保障,还是一支成熟的海浪救生队伍。而我市的救生队伍不断萎缩,目前,坚守在救生第一线、持有海浪救生证的救生员只有8人。
救生队伍“弱小” 一个浴场仅四五人
据了解, 目前,鼓浪屿两个海滨浴场救生站共有5名救生员,而椰风寨、珍珠湾和观音山各站救生员人数基本维持在4名。业内人士说,与成千上万的游泳者相比,这样的救生队伍难免显得有些“弱小”。
游泳协会的黄先生说,泳池内的救生员有初、中、高级之分,海浪救生员的要求更高,不但需要了解潮汐的特点、熟悉施救技能及方法,还要熟悉海域情况。据介绍,厦门是全国最早建立海浪救生基地的城市,还在2002年和2003年先后举办过两届全国海浪救生培训班。当时,总共培训的海浪救生员有100多名,但这些学员很多输送到青岛、大连、深圳等城市,而留在厦门真正从事救生工作的只有十几人,目前,还剩下8个在坚守岗位。
半年救生,半年“坐家” 辛劳8年工资仅涨百元
黄先生说,现在突出的问题是,厦门海浪救生队伍的流动性较大,海浪救生员不断减少,留下的救生员精力不够,无法照顾到浴场的所有范围,影响施救效果。
招不到持海浪救生证的救生员,一些救生站只能退而求其次,招收静水救生员,简单培训就上岗。而这些人大多数干了几个月就走人。
一位业内人士透露,最根本的原因是待遇问题。椰风寨站救生员蔡先生和曾先生都是2002年首届海浪救生培训班的成员,是厦门的老救生员了。曾先生半开玩笑地说,他们是“半年救生员,半年当‘坐家’”。由于海滨浴场救生站只在每年5月1日至10月31日期间开放,他们每年只能工作6个月,剩下的6个月要另谋出路,愿意长期从事这项工作的人越来越少。蔡先生无奈地感叹,救生员待遇实在不怎么样,今年才开始交医保和社保,拿到手的工资是1450元。他说,4年前才涨了一次工资,也只涨了100元,至今没变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