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泳图书] 优秀运动员营养实用指南——特殊环境下的营养补充

[复制链接]
Rosemary 发表于 2012-5-24 15:15:52
12521 1
第一节  高原训练中的营养补充

      地理学上把海拔较高、起伏较小的广阔高地称为高原,从高原训练的角度出发,则主要是指海拔在1000~3000米的大片高地。高原地区因海拔高,有其特有的地理和自然环境,如空气稀薄、大气压低、氧分压低、气温低、昼夜温差大、太阳辐射强等。海拔越高,大气压越低、氧分压也越低。高原训练作为提高运动能力的一种训练,已有半个世纪的历史。高原训练可视为一种特殊环境下的强化训练,它可使运动员承受到在平原难以达到的训练强度,使人体更加接近极限负荷,而由此产生的生理机制,则将更加深入地挖掘人体机能的潜力。运动员一旦顺利地通过高质量的高原训练,回到平原后会产生更大的生理上的超量恢复,能够改善运动员机体氧的摄取、携带和释放能力,可提高运动员的耐缺氧能力和抗乳酸能力,使呼吸系统和心血管系统功能得到增强,运动能力会显著提高,这就是高原训练的利益所在。我国以前高原训练的传统项目主要为耐力性运动项目,但近年来,几乎所有奥运会项目的运动员都在高原进行训练。

      显然,高原训练有利于充分发挥人体的潜能,对于运动成绩的提高有着显著的影响,但是正是由于高原训练过程中人体达到极限负荷,因此各种营养物质消耗以及能量代谢等过程也远远高于平原,有着不同于平原的特点。如果不能充分认识到高原训练中合理营养补充的重要性并科学执行营养补充方案,运动员训练中消耗的营养物质就不能够得到充分补充,训练导致的机体疲劳就不能够及时恢复,这样不仅达不到提高成绩的目的,甚至会导致过度训练,因此了解高原训练的营养补充特点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高原训练对运动员机体的影响

      高原环境的主要特点是大气压低、氧分压低、气温低、风速大、干燥、太阳辐射以及电离辐射强等,这些特点都会对进行高原训练的运动员产生许多不利的影响。就高原训练而言,缺氧是影响运动员的最主要问题。运动员进入高原后,对高原的缺氧环境会发生一系列生理上的代偿性和适应性反应,以提高摄氧和用氧能力。如果不能适应,可能会出现缺氧症状,发生不同程度、不同类型的高原反应或高原病。高原训练可引起运动员机体发生以下生理、生化和机能的变化。

(一)呼吸系统

      运动员初到高原后,最明显的感受就是呼吸频率加快,通气量加大,胸闷气急,甚至呼吸困难,运动时这种感觉更加明显,这主要是由于缺氧引起的肺通气量增加。肺通气量随缺氧程度的加深而增加,以便吸入更多的氧,排出更多的二氧化碳来满足机体运动时的需要。通过高原低氧耐受训练,可提高摄氧量和血氧饱和度,有利于运动员尤其是耐力项目运动员运动能力的提高。但如果通气量增加过度,可使二氧化碳排出过多,血浆NaHCO3/H2CO3(碳酸氢纳/碳酸)比值升高,引起呼吸性碱中毒,反而不利于运动员运动能力的发挥。

(二)心血管系统

      高原训练对运动系统的影响主要体现在骨骼肌上,研究发现,在缺氧环境中进行耐力运动训练,可以引起骨骼肌毛细血管增生,骨骼肌血管供血能力改善。还可以使骨骼肌有氧氧化酶活性提高,增加氧利用的效率,也就是说有助于骨骼肌有氧代谢能力的提高。

      高原训练期间体重的下降是比较常见的,而且会影响肌肉质量、肌力和速度素质,这主要是由于环境改变导致基础代谢率增加和消化功能下降引起,但是只要训练方法得当,即使在体重轻微下降的情况下,仍然可以保证肌肉的增长。

(四)消化系统

      进入高原后,消化系统变化较为明显,可有恶心、胃胀、食欲减退等表现,这主要是因为高原气压低,胃张力降低,收缩减少。另外,缺氧导致胃肠道血流量下降,进食后胃蠕动减弱,排空时间延长,消化液分泌减少,这样就导致食物摄入减少,二胃肠道消化功能下降,吸入体内的营养素不能满足机体的需要。

      运动员初入高原后体重普遍会有不同程度的下降,研究显示,高原训练期间体重的丢失,初期是分水的丢失,随后是脂肪的丢失和肌肉的损耗。主要原因有以下几条:1.摄食量下降。主要与食欲低下、食谱改变、进食环境步舒适、生活习惯发生变化等因素有关。2.能量入不敷出。主要原因是进入高原后,基础代谢率增高和/或运动训练量较大,而能量摄入却没有跟上。3.体液减少。主要原因有呼吸和体表失水增加、摄水不足、水代谢改变。4.胃肠道消化吸收能力下降。5.骨骼肌重量下降。主要原因有运动训练减少或停止,缺氧造成骨骼肌蛋白质合成受阻等。6.脂肪组织减少。由于脂肪动员和分解加速所致。

(五)其他系统

      运动员在高原缺氧环境中,机体的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泌尿系统等都有一定的变化。运动员初到高原,脑组织氧供应减少,不足以保证正常脑的耗氧量,因而失眠多梦等症状非常常见,对运动能力有一定的影响,但随着时间的延长,这些症状会逐渐减轻或者消失,主要是由于机体对高原的适应,调动了有关器官、组织对氧气的加速传输,使得脑血流量与脑的耗氧量之间建立了新的平衡,维系了大脑的正常代谢活动。运动员进入高原训练,血浆睾酮和游离睾酮浓度呈下降趋势,血浆皮质醇的浓度一般呈下降趋势,但也有相反的报道。内分泌系统变化的最终结果一般是:调节不重要组织器官耗氧量减少而利用氧效率提高,以保证重要组织器官在缺氧环境中的优先供氧。高原训练期间尿蛋白和尿潜血的检出率增加,这主要是缺氧的环境以及加大训练负荷双重影响的结果,但是如果能够合理安排训练负荷以及注意采取适当的营养措施,就可以避免或者减轻上述问题。另外,研究表明,高原训练使运动员体内氧自由基产生增多,但机体的抗氧化作用也同步增强,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过氧化氢酶的活性代偿性增加。

二、高原训练时营养补充的特点

      高原缺氧对机体的能量和营养物质代谢产生一定影响,因此高原训练的营养补充与平原训练的要求有一致之处,但又有其特殊性。有两点因素首先应予以考虑:一是高原训练期间能量以及营养物质消耗比较大;二是在高原训练期间消化系统有关的体液,如唾液、胃液、肠液、胆汁等分泌减少,因此消化系统功能下降,能量摄入不足。这样以来,营养供需之间的矛盾比在平原训练时更加突出,因此要多吃一些容易消化的食物,才能够满足训练的需求。合理的营养能够提高运动员对缺氧的耐受能力,加速习服过程,以适应组织代谢的变化,避免高原病的出现;并能最大限度低减少体重的丢失,有利于运动训练,增强体能和提高运动成绩。

      一般来说,在高原特殊条件下,饮食中应以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为主,保证维生素和矿物质的摄入,控制脂肪的摄入。解决好高原训练过程中运动员的营养需求,是保证运动员在高原训练中提高运动能力的物质基础,下面分别作一介绍。

(一)能量

      高原气温较低,风速较大,机体产热量增加,因此进入高原地区以后基础代谢率升高,能量消耗增加。由于缺氧的影响,在相同运动量的情况下,高原训练期间能量的消耗也要高于平原。由于高原训练期间消化功能减弱,食欲下降,摄食量减少,能量营养物质摄入不足,机体可能出现能量的负平衡,引起体重降低。

      如果为防止体重丢失,初入高原就增加能量摄入,这种做法也不妥,因为可诱发或加剧消化道的不良反应,导致更多的体重丢失。在适应阶段,应适当减少有氧训练运动量,以减少能量的消耗和需求。适应以后,机体就可以通过摄入更多的食物以满足能量的需求。适应后,体重和体脂的变化是判断热量摄入是否适宜的简易标准。一般来说,从平原进入高原,能量的摄入量需增加7%~25%。

(二)碳水化合物

      高原缺氧可使体内碳水化合物分解代谢增强,糖原分解加快,糖原储备减少,葡萄糖利用率增加,糖异生作用减弱,血糖下降。糖原储备减少,使运动员易发生疲劳,影响训练质量。由于缺氧,机体组织细胞有氧代谢下降,无氧酵解增强,可引起血乳酸含量增加。实验数据表明,习服可以降低机体安静时或运动中组织细胞中糖无氧酵解的速率,使机体摄氧和利用氧的能力得到提高,并使机体在氧不足时对糖的依赖性有所缓解。

      运动员高原训练期间既要克服缺氧刺激,又要克服能量的大量消耗,为了防止因能量物质大量消耗而引起疲劳过度积累,要求人体及时地补充一些耗氧量少且能快速提供能量的物质,最理想的就是提供充足的糖(碳水化合物)。高碳水化合物食物容易消化吸收,不加重胃肠道负担,而且还可以减少耗氧量。血液当中葡萄糖是大脑和红细胞的唯一能量来源,因此摄入足量碳水化合物有利于维持大脑和红细胞的功能。另外,在缺氧情况下,糖还能进行无氧酵解,以供应机体必需的能量。可见,在三大供能营养素中,碳水化合物是在高原缺氧得情况下首选得能量营养素。如果碳水化合物摄入过少,容易引起低血糖、戴白质代谢异常以及中枢神经疲劳,因此,在高原训练过程中,碳水化合物供能的作用应受到重视,要增加食物中碳水化合物的比例,碳水化合物能量应占总摄入量的60%~70%。在膳食上,适当增加谷类食物如大米、小麦粉等,减少含脂肪较多的动物性食物,这样既可以减轻消化道负担,又可以快速、有效、低耗氧地供应能量,并能有效地防止运动性低血糖。

      除了膳食中增加主食的摄入量以外,还要注意增加运动前、中、后的合理糖补充。运动前可以增加糖原储备,延长运动时间;运动中补糖可以有效保持血糖水平,延缓疲劳发生;运动后补糖则可以加快肌糖原和肝糖元的快速恢复。此外,适量补糖可以增强胰岛素效应,增强肌肉蛋白质的合成,增加机体的免疫力。补糖时应注意选择糖的种类以及补充的时间和糖的浓度。常用的糖有葡萄糖、果糖、低聚糖等。葡萄糖的特点是吸收快、供能迅速,但缺点是容易引起胰岛素反应,所以在训练前或者比赛前一定要掌握好补充葡萄糖的时间。低聚糖具有甜度低、口感好、低渗透压、吸收迅速等特点,还有利于保持长时间的血糖浓度。另外,低聚糖不会造成胃酸分泌过多,还可以促进消化,应作为高原训练期间补充糖的首要选择。一般情况下,补糖的浓度应该控制在5%~10%,应避免补充高渗糖,以防止吸收速度减慢、加重脱水等。

(三)蛋白质

      初上高原,体内蛋白质和氨基酸的分解增加,合成减弱,加上食欲下降和食物吸收利用率下降,造成蛋白质摄入减少,骨骼肌质量下降,体重减轻。经过高原习服以后,体内蛋白质合成代谢逐步加强,一些与氧代谢有关的蛋白质如血液中的血红蛋白,心肌、骨骼肌中的肌红蛋白和能量代谢的蛋白酶等的合成幅度更明显,因此高原训练有利于增加机体有氧代谢能力。

      在高原训练的习服期间,需要适当增加蛋白质的摄入,应注意主要是增加优质蛋白质的摄入量,提高蛋白质的利用率,而不是过多增加蛋白质的摄入总量,因为这会带来不易消化、耗氧量增加、加重机体缺氧等不良后果。一般来说,食物中蛋白质供能比例占总热量的13%~15%即可。优质蛋白质一般来源于动物性食物,应选择含脂肪少的肉类,比如瘦牛肉、瘦羊肉、瘦鸡肉等。大豆蛋白质也属于优质蛋白质,吸收利用率比较高。除了从膳食中补充部分优质蛋白质以外,还可以适当补充乳清蛋白。乳清蛋白是从牛奶里提取出来的优质的动物性蛋白,具有纯度高、吸收率高等优点,并具有最佳的氨基酸比例,能够为骨骼肌的更新、修复、生长提供必要的原料,刺激肌肉的生长,能在保证补充机体所需蛋白质的同时避免摄入过量的饱和脂肪和胆固醇,是高原训练期间理想的蛋白补充食品。

(四)脂肪

      高原缺氧可使脂肪动员加速,脂肪分解增加,血液当中游离脂肪酸浓度增高,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机体脂肪含量。但是严重缺氧可使脂肪氧化不全,酮体生成增多,使机体耐缺氧能力降低。有研究表明,高原习服以后,机体脂肪酸利用下降而葡萄糖利用增高,可以提高能量的利用效率,有利于运动过程的顺利进行。

      初上高原,食物中脂肪的含量应该适当减少,使脂肪供能占总能量的20%~25%,主要是减少饱和脂肪酸的摄入量。有研究报告指出,摄入多不饱和脂肪酸对缺氧条件下保护和维持红细胞膜的功能有益,可有效低维持红细胞的可变形性,使红细胞在微循环中畅通流动,有利于氧的释放和二氧化碳的排出。因此,膳食中应适量增加多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或者从膳食外补充。

(五)水

      进入高原后,由于缺氧和低温作用,尿量可增多,这使一种适应性反应,但是会导致水分丢失增加。高原空气干燥,再加上缺氧,因此呼吸次数增加,从呼吸道丢失的水分也明显增加。过度呼吸还可导致二氧化碳排出增多,造成呼吸性碱中毒,酸碱平衡紊乱。因此,高原训练期间体液的丧失比平原更为严重。机体脱水时,可出现血液循环系统和散热系统障碍,运动能力下降,严重时可发生水代谢紊乱,体液从细胞外进入细胞内,出现细胞水肿,这种情况下机体虽然失水比较多,但常无口渴的感觉,因此往往会导致补水不足,使缺水情况进一步加重。

      因此高原训练期间应注意增加水的补充,主要目的是防止血液过于浓缩,以免血液粘滞性增高,影响血流速度及增加心脏负担。在高原训练时,除及时补充因运动出汗导致体液丢失的水分外,每天至少还应比在平原训练时多补充1升以上的水,以保证机体每日尿量在1.0~1.5升之间来排泄代谢废物。训练前、中、后均需要补水,但要遵循少量多次的原则,每次补水量一般为100~150毫升,每天饮水量至少要达到3升以上。高原训练期间最好每天记录尿比重和体重情况,以监测补液量是否满足机体的需要。

(六)无机盐

      在高原上进行大运量训练时,为了有效消除疲劳,防止肌肉痉挛,补充无机盐对机体是必需的,它可以保持体内的水分、盐分平衡及酸碱平衡。对于高原训练而言,最重要的是铁的补充。

      在高原,运动员造血功能明显增加,红细胞增生、血红蛋白增加,这是一种正常生理反应,对于增加血氧含量具有重要意义,但这同时也意味着机体对于铁的需要量增加。高原缺氧初期食物铁的吸收率增加,这是机体的一种代偿性反应,由于缺氧使骨髓制造红细胞增多,铁的需要量增大,从而促进了铁的吸收。但是如果补注意补充铁,会造成血红蛋白合成原料不足,不仅损害了携氧能力,而且也抑制机体对氧的摄取,降低最大摄氧量盒运动能力。正常生理情况下,每天机体都有一部分铁的丢失,因此每天均应进行适量补充。进入高原前4周就应开始比铁,可采取口服高剂量铁剂的方法,但应注意避免铁剂对胃肠道的刺激作用,选择易于吸收、胃肠道反应消的铁剂。除此以外,膳食中也应尽量多吃一些含铁丰富的动物内脏、蛋黄、豆类等食物,以增加铁的吸收盒储备。

      除了铁以外,高原训练期间还应注意补充一些其他矿物质如锌、铜、钙、钾等。锌可抑制机体自由基的产生并加强自由基的清除,能部分恢复受损伤的免疫细胞功能,刺激合成激素的合成代谢。运动员锌的每天补充量不宜超过15毫克。铜是机体许多酶的组成部分,也是机体铜代谢和红细胞生成的基础物质。平原训练期间,每天铜的摄入量应为2~4毫克,高原训练期间应有更多的补充。可多摄入钙较多的食物如奶制品、虾皮等,并补充维生素D,以加强钙在肠道的吸收。应多选用含钾丰富的蔬菜、水果,以保证钾的充足。应减少食盐的摄入,避免体内水钠的潴留。

(七)维生素

      在高原缺氧环境下进行训练,机体的新陈代谢加剧,所以维生素的消耗量会增大,尤其是B族维生素和维生素C消耗增多。B族维生素有利于辅酶形成,增加酶活性,加速酶促反应,提高氧的利用率;还可促进红细胞的生成,提高缺氧耐力。维生素C可改善缺氧状况下的氧化还原反应过程,并有助于提高机体的抵抗力。在高原,由于红细胞增多引起血液黏稠度增加而不利于血液循环。维生素E不仅具有降低血小板聚集的作用,而且可以环节血液黏稠度的增加,以促使更多的游离铁至血中,维生素E还具有较强的抗氧化作用。因此,每日适量补充维生素E也是很有必要的。维生素不足会影响整个机体的代谢,使运动能力降低,适应外界环境的能力和对疾病的抵抗力减弱。高原训练时适当补充维生素,不仅能提高缺氧耐受力,增强对高原的适应,而且能改善高级神经活动功能,减轻疲劳和提高运动能力。在高原训练期间,由于膳食中维生素难以满足需要,所以应适量补充复合维生素制剂,补充量应高于运动员在平原地区训练时的供给量。

(八)高原训练期间的饮食营养措施

      高脂肪、低碳水化合物的膳食模式多年来一直是我国运动员存在的主要问题,铁、钙、锌等矿物质和维生素B1、维生素B2、维生素A的摄入量不足的现象时有发生。动物性肉类食物和油脂摄入过多,而谷类食物摄入较少,是造成能量营养比例失调以及维生素B1摄入不足的主要原因。运动员膳食中奶类、海产品、水果、蔬菜较少,导致钙和磷的摄入不足。许多运动员进入高原后,膳食结构和饮食习惯依然不变,以致对身体健康和训练效果带来不利影响,必须科学合理地加以纠正和改善。

      初进高原促进运动员食欲十分重要。要尽可能地调剂膳食花色品种,在烹饪上做到色、香、味俱佳,适当减少烹饪用油和用盐。饮食要做到高碳水化合物、低脂肪、适量蛋白质、足量维生素和矿物质,同时应做到充分补水。要使运动员能够摄入足够的高质量食物,保证各种营养素的需求,避免体重下降和营养缺乏。要采用少量多餐的原则,以一日4~5餐代替平原训练时的一日三餐,并且要注意不要暴饮暴食,晚餐的摄入量不宜过多,以免增加机体肠胃功能负担,影响睡眠,不利于疲劳的消除和体能的恢复。高原训练过程中,对一些难以消化的食物(如动物脂肪、油炸和烟熏的食物)、产气性食物必须加以限制。根据经验,主食可多选用大米,有利于抑制恶心、呕吐等消化道不良症状。高原地区气压和沸点都比较低,致使食物不易煮熟,因此蒸煮食物时要用高压锅。

第二节  热环境下训练的营养补充

      高气温、高气湿、热气流和热辐射的综合作用可以形成热环境,我国热气候分为干热和湿热。干热气候常见于长江流域及长江以北光大地区的夏季,特点为日照辐射强、气温高、降水量少、空气干燥;湿热气候常见于长江以南沿海地区及西南的一些地区,特点为气温常年高、热期持续长、日照辐射强、雨水多、湿度大。

      在热环境下进行运动训练时,剧烈的肌肉活动使机体产生大量的热,且机体内散热的效率由于外界的热环境而下降,甚至还要从外界再接受一部分热,因而导致体温升高,机体内环境稳定性发生变化,并相应产生生理反应的改变以及营养需求的变化。此时,机体代谢增加,体温升高,酶活性增强,组织蛋白质分解代谢加速。由于炎热天气,机体大量出汗从而丢失大量水分、无机盐、氨基酸和维生素等营养物质,加上食欲下降和消化不良又限制了营养素的摄取,如果得不到合理的营养补充,势必影响到机体的营养状况,造成运动能力下降。因此,在热环境下进行运动训练时,必须合理安排运动训练时 的营养补充,这有助于提高运动训练者的适应能力、运动能力和健康水平。

一、热环境下运动训练对机体的影响

(一)体温调节系统的反应

      人体在中枢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调控下,通过心血管系统、皮肤、汗腺和内脏等组织器官的协调作用,维持机体产热和散热的动态平衡,使体温保持恒定。人在剧烈运动时,体内能量产生增加,并且主要是由肌肉活动产生,所产生的能量大部分(75%)转化为热的形式排出体外,以保持体温的恒定。机体的散热方式有多种,当外界温度高于或等于体温时,只能通过出汗的方式来散热,因此会有不同程度的水分丢失。如果机体产热超过散热时,就会导致体内热蓄积,出现体温升高。

      人体对温度的调解能力是有限的:处于安静状态时,体温调节的极限为气温31摄氏度,相对湿度为85%,或者气温为38摄氏度,相对湿度为50%。在热环境中进行运动训练,体温调节的能力还会降低。体温过高时,人体内包括能量代谢在内的一系列代谢过程都会产生一定程度的紊乱,包括中枢神经系统在内的多个系统都会出现功能下降,严重时会出现抽搐、晕厥等表现。因此,对于在热环境下进行训练的运动员来说,保持良好的散热功能是非常必要的。

(二)心血管系统的反应

      运动员在热环境中进行运动训练时,为适应机体散热和供氧双重增加的需要,心输出量会增加,并且主要靠心搏次数来完成。心率的增加与热强度、运动强度和运动持续时间呈正相关。当运动强度比较大时,肌肉产热量大大增加,机体会出现收缩压升高,舒张压变化不大,脉压差增大的现象。如果此时心率和收缩压过度升高,或收缩压过度下降,则表明机体出现不适应,需要注意减少运动负荷或者采取适当的防暑降温措施。

(三)水盐代谢的反应

      在热环境下运动训练,机体的水盐代谢过程加强,机体会大量排汗以散发体热。汗液为低渗溶液,固体成分占0.3%~0.8%,其中主要为钠盐,还有其他无机盐、氨和尿素等。如果出汗过多,将引起水分和电解质的大量丢失,导致水盐代谢失调。此时,如果不及时补充水分和盐分,可造成血液浓缩,循环血量减少,心率加快,体温升高,机体的热耐受能力降低。如果失水严重,还有可能出现水和电解质紊乱,发生各种热病。

      运动员经常在高温度和高湿度环境下进行训练和比赛,因此,在水盐代谢上具有出汗速率高、出汗量大的特点。出汗率的大小主要取决于热环境的强度和运动强度的大小,与温度、湿度、运动强度以及运动时间成正比。因此,运动员在热环境下进行运动训练时一定要注意及时充分地补充水分和电解质,养成良好的饮水习惯,以保持较好的运动能力以及避免出现水盐代谢的失调。

(四)消化系统的反应

      热应激状态下,人体除交感神经系统兴奋,迷走神经系统受到抑制外,消化系统还会出现功能低下的反应。消化系统的反应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胃酸分泌减少,胃液酸度降低,胃肠收缩和蠕动减弱,各种消化液以及其中的消化酶分泌减少,消化吸收速度减慢,导致食欲减退和消化不良。二是高温条件下体温升高,通过神经传导将高温信号传递给体温调节中枢和摄食中枢,引起摄食中枢兴奋性低下,导致食欲下降,使食物摄入量减少。三是在热环境下运动时乳酸产生比较多,也可以抑制胃肠运动。四是运动时大量出汗,造成脱水,引起口渴感,刺激饮水中枢产生兴奋,饮水中枢的兴奋也可抑制食欲中枢,同时大量饮水可冲淡胃液,也使食欲和消化功能降低。因此,总体来讲,热环境下进行训练时,运动员很容易出现食欲下降和消化功能减退,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五)泌尿系统的反应

      热环境下进行运动训练,机体大量出汗以蒸发体热,为了避免体内水分和电解质的大量丢失,肾脏在抗利尿素等的调节下减少了水分和电解质的排出,并且加强了排出酸性物质以及重吸收钠离子、碳酸氢根离子的能力,在机体水盐代谢和酸碱平衡中起重要作用。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这种调节功能也是有一定限度的,如果出含量很大,导致循环血量以及肾血流量的减少,则会出现肾脏缺氧的情况,甚至肾功能受到损害。

(六)其他系统的反应

      在热环境下运动训练时,为了加强气体交换和蒸发散热,会出现呼吸频率加快、肺通气量增多的现象,导致水分丢失增加,体内酸碱平衡紊乱。中枢神经系统可能会出现抑制,注意力不集中,神经肌肉兴奋性降低,肌肉活动能力减弱,动作反应迟缓,动作的准确性和协调性降低,容易发生运动性损伤。骨骼肌中含有较大量的水分,热环境中运动导致骨骼肌细胞内大量失水,可使骨骼肌的收缩环节出现紊乱,引起收缩力的下降。

(七)机体的热适应

      暴露于热环境下的机体产生热应激,如果经过反复暴露和反复热应激,机体将发生有利于机体的对热环境的适应性变化,这种现场称为热适应或热习服。热适应后的生理效应主要表现在体温调节、出汗功能、水盐代谢、心血管系统和神经内分泌系统等方面的适应性改变,主要有:1.体温调节功能改善,体温上升幅度减小。2.汗腺分泌功能增强,出含量明显增加,可增加10%~40%。3.代谢水平降低,耗氧量和产热量均减少。4.心血管系统功能改善。心率有所减慢,但每博输出量增加,血容量有所增加,血压趋于稳定,内脏血流量减少而皮肤血流量增加,促进机体的散热。5.神经内分泌系统特别是垂体——肾上腺皮质轴和垂体——甲状腺轴调节功能增强。

      人体热适应的能力有一定限度,如果运动员在热适应前或热适应后,于热环境中采取不适宜的运动训练强度或运动时间过长,或未采取补液等措施,均有可能引起疲劳、运动能力下降、运动性损伤、生理功能紊乱以及各种热病等。运动员的有氧运动能力特别容易受到热环境的影响,温度越高,失水量越大,运动能力受其影响越大。

二、热环境下运动训练时的营养补充

(一)能量代谢

      高温环境对机体能量代谢影响的研究结果虽然不尽一致,但近年来认为,当环境温度不超过30摄氏度时机体的能量代谢无明显变化;而环境温度在30~40摄氏度时,温度每升高1摄氏度能量消耗就增加0.5%。增加的原因可能时代谢率增高,心率及血流加快,通气量增加以及汗腺活动增强等。在40摄氏度高温环境中,基础代谢率比在24~35摄氏度环境中增加15%,环境温度45摄氏度时则增加55%。休息状态下的氧耗量,温度在26摄氏度时未0.31升/分钟,40.5摄氏度时为0.34升/分钟。活动时氧耗量,温度在26摄氏度时为0.68升/分钟,40.5摄氏度时为0.81升/分钟。这些都表明在高温环境中机体能量消耗增加了。

      热环境下运动训练时,能量代谢既受到高温环境的影响,又受到运动训练的影响。体内产生热量增加,又不易散发出体外,致使体温升高,因此机体能量代谢增加。一般在高温条件下进行运动训练,机体对能量的需要量可增加10%~40%。同时运动量越大,消耗的能量越多,对膳食热量的需求越高,热量摄入量如果不能满足机体需求,就容易引起疲劳,影响运动训练。因此,在热环境中进行运动训练应增加能量的摄入。但考虑到高温条件下食欲和消化功能有所减弱,增加较多的食物以提高能量摄入有一定困难,故认为以增加10%左右的能量为宜。为了保证能量的摄入量,可以在清晨食欲较好时吃些高能量食物。除了在膳食中适当增加能量摄入以外,还可以考虑服用一些运动营养食品,如能量棒等,其中含有很多优质蛋白及碳水化合物,并且脂肪含量比较低,可以解决夏季训练中能量供应不足的问题。

(二)蛋白质代谢

YAKULT 发表于 2012-6-14 23:35:27
谢谢。。。慢慢消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新帖

推荐课程

游泳科学:优化水中运动表现的技术、体能、营养和康复指导 是全面展现游泳运动科学知识与运动表现提升的专业指导书。全书从游泳运动的发展历程、科研发现、装备与技术革新,以及这项运动所涉及的运动员生理、心理和技术层面的理论与实践讲起,通过科学图表与数据分析,将优化游泳运动表现的重要方面——技术、体能、营养和康复进行了细致地讲解。书中还重点介绍了游泳训练的方法,包括泳池训练和陆上训练两部分,旨在帮助游泳教练、运动员及爱好者形成标准化的训练体系,有效提升游泳运动表现。
¥128 游泳技术
中级 类型:游泳训练
立即学习 17278人已学习
蛙泳的基本技术
¥免费 蛙泳的客观规律
初级 类型:配合
立即学习 16674人已学习
仰泳的基本技术
¥免费 仰泳的客观规律
初级 类型:配合
立即学习 16400人已学习

Powered by XMSwim! X3.4© 2001-2021 Uswim Inc.  厦门悠游游泳俱乐部 版权所有   闽ICP备08011485号-3

小黑屋-手机版- 悠游网 X Master Swi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