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科骆瓦斯博士谈高原训练在高水平游泳训练中的应用

2011-2-10 21:25| 发布者: 小编悠游| 查看: 3075| 评论: 0

简介
1.高原训练前的准备 1.1 适应性检查 研究发现(1998年),由于存在个体差异,不是所用人都适用与高原训练,可以把运动员分为对高原训练有反应者和对高原训练无反应者。有反应者在上高原20-30h内即会出现各种反 ...
0.jpg
1.高原训练前的准备

1.1 适应性检查
        研究发现(1998年),由于存在个体差异,不是所用人都适用与高原训练,可以把运动员分为对高原训练有反应者和对高原训练无反应者。有反应者在上高原20-30h内即会出现各种反应,例如EPO的升高,红细胞总数的升高,最大摄氧量升高等。所以在上高原前应事先与医生,科研人员合作对运动员进行测试,检查运动员是否对高原训练有反应,如属于无反应者则没有必要上高原,可以继续留在平原训练。

1. 2 fe含量测试

      上高原前2个月需要做血清fe含量测试。普通人血清铁含量一般15-20ug/L就足够,但运动员要更高些,男子可达到35ug/L,女子达30ug/L。
      如果铁缺乏的话要采取营养补充等措施积极治疗,以防止高原训练效果受到影响.因为缺铁不仅影响红细胞的数量,而且容易导致生成的红细胞功能不全,使运动员的有氧训练能力不能好好地发挥,而不得不动用无氧代谢提供能量,使血乳酸水平升高,影响运动能力。此外,代表造血能力的铁蛋白这项指标也要特别注意.  

1.3 呼吸机练习

        尚无研究表明高原训练前的低氧暴露训练对高原训练有积极的作用。但不能因为无效或效果不明显就不做。美国很多教练让运动员上高原前利用呼吸机进行训练,但通常不推荐使用辅助训练器材(如等动训练器),在美国只有水平很高的队员有时才会使用.
呼吸机带来传统训练达不到的刺激,但要注意它只适用于技术成熟,成绩达到稳定平台的运动员,必须与专项训练配合。
        通过呼吸机训练,可以改善呼吸,代谢系统地机能。对呼吸系统的影响表现在:潮气量增加,呼吸频率下降,提高呼吸肌及周围辅助肌的工作能力,提高呼吸肌抗疲劳能力,节约氧,加快排出CO2,H+,降低PH值等。

2.高原训练的理想高度

高原训练的理想高度应该满足以下四个条件:(1)可以产生生理适应性:(2)能提高运动能力
和运动成绩。(3)能最大程度的降低运动强度:(4)能最大幅度地降低最大摄氧量。
        现在普通的共识高度是2000-2500米,但也存在个体差异,适应能力强的运动员可以再高些,无高原训练经验高度在1500-1600米最理想。
      美国国家游泳队是在1868米的克罗拉多基地训练,该基地建有低氧房,同时距离基地约半小时路程处有一座2200米的山,根据队员自己得意愿,有些人选择白天在1868米的高度训练,而晚上到2200米的高度休息。泳池的水温保持在27.5度.
        基地配套设施齐全,营养餐厅为运动员随时就餐提供方便,有的运动员习惯于训练后20-30分钟就进食,所以可充分保证营养的供应;各种训练设施完善,而且距离很近,步行5分钟即可到达;分析研究器材先进,管理科学,可以随时按教练的意图提出帮助,安排训练,保证运动员训练需要。

3. 高原训练的生理变化

3.1 高原可能出现的生理反应

        上高原可能出现的急性生理反应:动脉养分压下降,还原血红蛋白,血氧饱和度下降,最大摄氧量,通气量下降,心率上升,心输出量下降,乳酸阀值下降,有氧能力提高,速度能力可能有所提高。根据经验,一1 分钟为界,1分钟以内项目的成绩呈上升趋势,而1 分钟以上项目的成绩呈下降趋势。
      上高原第1-2天运动员自我感觉不好,明显出现生理变化主要有:EPC升高,网织红细胞产生,血红蛋白增加,肌肉总量下降,脱水,血容量下降,食欲下降,排尿量较少,耐力能力下降等。
      上高原第5-7 天出现的生理变化主要有:网织红细胞成熟,红细胞数量增加,氧运输能力提高,耐力水平提高,有睡眠障碍等。

3.2 下高原后发生的生理变化

      下高原第21-28天发生的生理变化主要有:携氧能力提高,肺通气量最大摄氧量增加,耐乳酸与无氧代谢能力提高,有氧能力提高(但相当程度取决于负荷的安排)等。通常情况中长距离的游泳成绩会出现提高,但短距离游泳成绩没有明显变化。

4. 高原低氧环境对训练对能量代谢的影响

4.1 高原训练对有氧能力的影响

        高原训练对有氧能力的改善表现在:EPO的提高,红细胞数量及血红蛋白浓度提高,线粒体增多,毛细血管增生,有氧能力与消除乳酸的能力提高,快速恢复能力提高,运动效率提高(与训练方法有关),混合性有氧能力提高等。

4. 2 高原训练对无氧能力的影响

        研究表明(2000),在高原训练适应性的初始阶段,更多的是出现无氧代谢的适应性,表现在(1) ATP的利用;(2)对糖酵解的积极作用;(3)对乳酸堆积的作用。
        由于高原缺氧加上强度大的肌肉活动可使糖酵解酶活性增加,代谢底物氧化过程,包括三羧酸循环,脂肪氧化,酮体利用,呼吸链酶活性降低。这种有氧代谢酶类活性的降低表明高海拔处的激烈运动可导致肌肉能量代谢方式从有氧向无氧转化,提示高原训练可以提高无氧代谢能力。
        高原训练对无氧能力的作用往往被忽视,其原因可能是:(1)研究报告结果不一致,这可能与运动员的个体差异有关;(2)游泳训练一般是训练量大,但强度相对较小;(3)有些教练员对无氧能力重视不够。
        潜在的无氧能力提高表现在:(1)血乳酸峰值下降,尤其是在下高原后表现明显;(2)高强度训练中的运动效率提高。
        例如,50米男子短池04,05年金牌获得者,经过一段时间的高原训练,再回到平原训练后血乳酸明显下降;还有的运动员经过高原训练后,比赛时血乳酸浓度仅为7.mmol/L,这样的血乳酸水平完全具备了破世界纪录的潜力。

5. 高原训练的时间安排

5.1何时上高原

        一般在赛季的前期及中期上高原,目的是提高,,改善运动员的有氧能力.短池运动员在赛季前以及赛季之间上高原,目的是提高恢复能力。
        停留的时间大部分为3 周,但4周效果最好

5. 2 何时下高原?

        受EPO浓度的影响,最大摄氧量的提高在下高原的第14天达到峰值,所以长距离运动员下高原的时间与大赛间隔不宜太长。
        美国国家游泳队短池选手一般在大赛前5-6周下高原,长距离选手在大赛前1-3周下高原,也就是说,项目越长下高原与比赛的时间间隔越短,这可能是其他国家不同的做法。
      当然也有例外,有的运动员在下高原5周后才会出现最佳竞技状态。

5. 3 高原训练的频率

        美国学者认为,一个赛季只进行一次高原训练是没有作用的,一年需要进行多次的高原训练,特别是在奥运会这样的大赛前,每赛季须要3次高原训练.如德国游泳队一般每年进行3次高原训练。

本文内容由 小编悠游 提供

收藏 分享 邀请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此篇文章已有0人参与评论

请发表评论

全部评论

精彩阅读

广告位

Powered by XMSwim! X3.4© 2001-2021 Uswim Inc.  厦门悠游游泳俱乐部 版权所有   闽ICP备08011485号-3

小黑屋-手机版- 悠游网 X Master Swi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