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出现肥胖危机
医学期刊《柳叶刀》最近发表的一项研究结果指出,按照过去30年的全球肥胖趋势,到2050年,超过25岁的成年人中每3人就有接近2人处于超重或肥胖状态,与此同时,在儿童、青少年和25岁以下的年轻成年人中超重/肥胖率也将达到三分之一。
因为超重和肥胖是众多疾病的明确风险因素,所以整个社会中胖子的数量与各国公共卫生系统的压力成正比。
令人关注的是,最近几代人的体重增加速度比前几代人快,肥胖发生的时间也更早,这增加了并发症的风险,像2型糖尿病、高血压、心血管疾病和年轻时发生的多种癌症。例如,在高收入国家,20世纪60年代出生的男性中约有7%在25岁时患有肥胖症,但在90年代出生的男性中,这一比例上升至16%左右,预计2015年出生的男性将达到25%。
研究人员通过涵盖2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全球数据回溯和测算,考察了1990年至2021年间全球各区域成人超重和肥胖患病率的历史趋势,从而推演到2050年的发展轨迹。
超重的指标是身体质量指数(BMI)数据大于25但小于30,大于30则属于肥胖范畴。BMI又称体重指数、体质指数,通过体重(公斤)除以身高(米)的平方计算得来,这个公式所得比值在一定程度可以反映人体密度。虽然BMI作为诊断标准存在局限性,但依然是全球最广泛使用的肥胖指标。
研究推测,中国(6.27亿)、印度(4.5亿)和美国(2.14亿)依然是全球前三的肥胖大国。然而伴随人口增长,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的超重或肥胖人数将增加超过250%,将会构成区域健康形势的重大隐患。其中尼日利亚的超重或肥胖人数将增加3倍以上,从2021年的3660万激增至2050年的1.41亿,一举升至全球第四。值得注意的是,这份研究并没有考虑新型减肥药所产生的影响。
美国华盛顿大学健康指标与评估研究所艾曼纽拉・加基杜教授主导这项研究,她指出:“各国政府可以通过这份预测数据,来识别那些正承受着最严重肥胖负担、需要立即干预和治疗的重点人群,以及那些主要呈现超重状态、应主要通过预防策略来针对的群体。前所未有的全球超重和肥胖流行病是一场深刻的悲剧,也是一次巨大的社会失败。”
这份研究强调,预防全球肥胖必须从青少年开始抓起。在1990年至2021年期间,全球儿童和青少年的超重/肥胖率从8.8%翻倍至18.1%,25岁以下年轻成年人的超重/肥胖率也从9.9%翻倍至20.3%。预计到2050年,每3个年轻人中就会有一个人受到影响。
研究合著者、澳大利亚默多克儿童研究所的杰西卡・克尔博士表示,这项研究再度为地球的肥胖危机敲响警钟。为了应对肥胖对未来的医疗保健系统构成的挑战,需要根据各个区域的具体情况,实施针对性的肥胖预防策略,或者紧急干预和治疗。这对于避免肥胖的代际传递,以及防止未来一代出现严重健康问题和巨大财务及社会负担至关重要。
我国加强体重管理
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体重管理的健康话题引发关注,“实施体重管理年3年行动” 、“国家不允许你胖”等热词成为国内外媒体和网民关注的焦点话题。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主任雷海潮在记者会上花了7分钟时间专门阐述体重管理行动,凸显这一公共健康议题的重要性。体重管理不只关乎体重秤上小小的数字,更是关乎民生的大事。
体重问题看似不大,为何会被如此重视?一是所涉群体众多,国家卫健委发布的《成人肥胖食养指南(2024版)》显示,我国18岁及以上居民超重率、肥胖率分别达到34.3%和16.4%,率呈上升趋势。二是带来潜在危害大,医学研究表明:目前有将近11种肿瘤的发生与肥胖有直接原因,其中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更是与肥胖息息相关。
我国潜在肥胖人群巨大,如果不高度重视和及时干预,这些人群未来将会加速演变成肥胖。与欧美国家人群的肥胖相比,国人肥胖有自己的特点。特别要警惕的是向心性肥胖(患者以躯干部位和腹部肥胖为主要特征,又称腹型肥胖、内脏型肥胖),即体重还没有太重,腰围就粗了。腰围一粗,提示内脏脂肪可能超标,血脂血糖可能异常。基于此,我国居民在重视BMI的同时,还要关注腰围,具体说来,男性大于90厘米,女性大于85厘米,就算体重没达标,也应该及时干预管理防患未然。
我国居民预期寿命已达79岁,但长寿不等于健康,只有把体重管理好、把慢性病遏制住,才是高质量的长寿,算过上了真正的好日子。此外,体重异常会增加许多看不见的成本,如医疗费用高企、生产能力降低等,既影响居民的幸福感、获得感,也或多或少影响国家经济发展。
肥胖为国家和家庭带来的负担非常重,早在2016年国家卫健委就提出《“健康中国”2030年》计划,过去的一年更是三次发文,强调体重管理重要性,由此可见,肥胖及超重问题在我国已经到了“不得不管”的时刻。体重管理不是一两年就能马上见到成效的,需要持续推进。要继续推动政府、行业、单位和个人落实好四方责任,引导医疗卫生机构设立体重门诊等。
为了改善全面健康状况,我国近年来大力实施健康中国战略。采取种种措施鼓励瘦下来,从“治已病”到“治未病”,在源头上预防和控制相关疾病,进一步提升全民健康水平。去年国家卫健委等16部门启动“体重管理年”行动,旨在提升全民健康管理意识和技能,普及健康生活方式,改善部分人群体重异常状况,减少“将军肚”。去年教育部等联合发布方案,提出一系列具体措施,包括鼓励学校每天开设1节体育课等,减少“小胖墩”。
水中减肥安全有效
研究表明,运动在体重管理中极为重要。由于体重的原因,传统的陆上有氧运动会增加肥胖和超重人群的骨骼和关节损伤,而水的浮力有助于减少这种伤害,水中有氧运动因有益于治疗肥胖症且效果明显而备受青睐。
日前,发表在《英国医学杂志》上的一项综合数据分析发现,持续进行10周或更长时间的水中有氧运动,可缩小腰围并帮助减肥。对于超重/肥胖女性,以及45岁以上的人特别有效。
为了弄清楚水中有氧运动对超重或肥胖人群身体成分尤其是向心性肥胖确切影响的答案,研究人员在研究数据库里收集了截至2021年底发表的相关研究。这些研究将超重或肥胖的成年人(BMI至少为30)的水中有氧运动与其他类型的运动进行比较,综合数据分析纳入了10项临床试验的结果,试验在马来西亚、巴西、印度、美国和荷兰进行,共涉及286名参与者(年龄在20至70岁之间,并没有进一步区分肥胖或超重个体),他们被随机分配到干预组。
所有纳入试验的水中运动类型包括健身操、尊巴舞、瑜伽和慢跑,持续时间为6到12周。锻炼频率为每周2到3次,每次持续60分钟。分析显示,在肥胖或超重的参与者中,水中有氧运动能有效下降平均近3公斤的体重,并使腰围缩减3厘米。但参加水中有氧运动与BMI、体脂率、脂肪组织、腹部隆起(腰臀比)或臀围的降低无关。
对结果的进一步详细分析表明,持续超过10周的水中运动,显著减少了女性和45岁及以上人群的体重(超3公斤)和腰围(近3厘米)。本研究结果仅表明,水中有氧运动对缩小男女腰围均有效果,要确定是否能使成年男女的腰围减小到正常值,还需进一步研究。由于纳入研究的男性受试者人数较少,水中有氧运动对男性身体成分的影响还需进一步确认。此外,对45岁以下人群的影响也不明显。
游泳池水温恒定,浮力柔和,仿佛是专门为肥胖人群设计的康复中心。当一位体重90公斤的女性首次进入“水中健身房”时,她会惊讶地发现,自己居然能在水里完成深蹲。这是因水的密度是空气的近800倍,人泡进水里会感觉比在空气中轻盈得多。要想体验这种神奇的效果,研究人员建议,每周至少2—3次,每次60分钟,至少坚持6—12周,可以尝试水中尊巴舞、水中瑜伽、水中慢跑等多样化训练。
科学家提醒说,虽然目前的研究干预期仍然较短,研究也仅涵盖了英语国家,但是关于体重和腰围的研究显示为“中等确定性证据”,可证明水中有氧运动的有效性。也许不久的将来,水中有氧运动将成为亿人追捧的体重管理形式,在蔚蓝的水域中打造出健康轻盈的身材。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