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话总结该研究对比了陆基等长力量测试与系留游泳测试对 200 米前爬泳成绩的预测能力及双侧力量不对称性检测效果。结果表明,系留游泳测试的峰值力量(r=-0.55,p<0.05)与 200 米成绩显著相关,而陆基测试无显著关联;两者均能检测到双侧力量差异(峰值力量不对称约 13%-14%,力发展速率约 15%),但测试间相关性仅峰值力量显著(r=0.58-0.63)。研究认为,系留游泳测试更能反映游泳专项表现,且两种测试均可用于评估力量不对称性。
详细总结一、研究背景与目的- 背景游泳成绩依赖肌肉力量,但陆基力量测试与游泳表现的关联性存在争议,且双侧力量不对称可能影响成绩和损伤风险。
- 目的
- 分析陆基等长力量测试与系留游泳测试对 200 米前爬泳成绩的预测能力。
二、研究方法- 受试者
- 18 名男性游泳运动员,平均年龄 21.3±4.6 岁,200 米前爬泳最佳成绩 139.1±8.3 秒,每周训练≥3 次。
- 测试方案
| | |
---|
陆基等长测试 | 俯卧位,肘屈 90°,双手分别连接拉力传感器,完成 3 次最大用力测试,取峰值力(PF)和力发展速率(RFD)。 | | 系留游泳测试 | 腰部系绳连接拉力传感器,进行 15 秒最大用力前爬泳,同步记录视频和力量数据。 | | 200 米前爬泳 | | |
- 数据分析
- 皮尔逊相关分析测试指标与 200 米成绩的相关性。
- 配对 t 检验比较左右侧力量差异,计算对称指数(SI)。
三、关键结果- 与游泳成绩的相关性
- PF 和 RFD 与 200 米成绩均无显著相关性(r=-0.45 至 - 0.43,p>0.05)。
- 峰值力(PF)与 200 米成绩呈显著负相关(r=-0.55,p<0.05),解释约 30% 的成绩差异。
- 力发展速率(RFD)与成绩无显著关联(r=-0.34,p>0.05)。
- 系留游泳测试
- 峰值力(PF)与 200 米成绩呈显著负相关(r=-0.55,p<0.05),解释约 30% 的成绩差异。
- 力发展速率(RFD)与成绩无显著关联(r=-0.34,p>0.05)。
- 陆基测试
- PF 和 RFD 与 200 米成绩均无显著相关性(r=-0.45 至 - 0.43,p>0.05)。
- 双侧力量不对称性
四、结论- 成绩预测系留游泳测试的峰值力可部分预测 200 米前爬泳成绩,陆基测试因缺乏游泳专项性而预测性不足。
- 不对称性检测两种测试均能有效识别双侧力量差异(不对称度 > 10%),陆基测试适合筛查上肢不对称,系留游泳测试更贴近实际游泳动作。
关键问题及答案问题 1:哪种测试更能预测 200 米前爬泳成绩?具体数据如何? 答案:系留游泳测试的峰值力(PF) 与 200 米成绩显著相关(r=-0.55,p<0.05),可解释约 30% 的成绩差异;而陆基测试的峰值力和力发展速率均无显著相关性。 问题 2:两种测试在检测双侧力量不对称性方面效果如何? 答案:两者均能检测到显著的双侧差异: - 峰值力不对称度:系留游泳测试13%,陆基测试14%(p<0.01)。
- 力发展速率不对称度:均为15% 左右(p<0.05)。尽管测试原理不同,但不对称性结果具有一致性。
问题 3:为何陆基测试与游泳成绩相关性较低? 答案:陆基测试为静态等长收缩,无法模拟游泳中的动态多关节协调和流体阻力,且未包含下肢贡献(下肢约占推进力的 30%)。而系留游泳测试更贴近实际游泳动作,肌肉激活模式与自由泳高度相似,因此相关性更高。
|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