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顶部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常见疾病专业介绍(本期,告诉你卵巢囊肿的故事)

[复制链接]
三岁就很帅_2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06-8-8 23:22:04
胃、十二指肠溃疡;
消化性溃疡(peptic ulcer)主要指发生于胃和十二指肠的慢性溃疡,是一多发病、常见病。溃疡的形成有各种因素,其中酸性胃液对粘膜的消化作用是溃疡形成的基本因素,因此得名。酸性胃液接触的任何部位,如食管下段、胃肠吻合术后吻合口、空肠以及具有异位胃粘膜的Meckel憩室。绝大多数的溃疡发生于十二指肠和胃,故又称胃、十二指肠溃疡。
【治疗措施】
本病确诊后一般采取综合性治疗措施,包括内科基本治疗、药物治疗、并发症的治疗和外科治疗。治疗消化性溃疡的目的在于:①缓解临床症状;②促进溃疡愈合;③防止溃疡复发;④减少并发症。但目前现有的各种疗法尚不能改变消化性溃疡的自然病程和彻底根治溃疡。            
(一)内科基本治疗
1.生活  消化性溃疡属于典型的心身疾病范畴,心理-社会因不经对发病起着重要作用,因此乐观的情绪、规律的生活、避免过度紧张与劳累,无论在本病的发作期或缓解期均很重要。当溃疡活动期,症状较重时,卧床休息几天乃至1~2周。
2.饮食  在H受体拮抗剂问世以前,饮食疗法曾经是消化性溃疡的唯一或主要的治疗手段。1901年,Lenhartz指出少食多餐对病人有利。其后,Sippy饮食疗法问世,并一直被在临床上沿用达数十年之久。Sippy饮食主要由牛奶、鸡蛋、奶油组成,以后还包括了一些“软”的非刺激性食物,其原理在于这些食物能够持久地稀释和中和胃酸。对消化性溃疡患者的饮食持下列观点:①细嚼慢咽,避免急食,咀嚼可增加唾液分泌,后者能稀释和中和胃酸,并可能具有提高粘膜屏障作用;②有规律的定时进食,以维持正常消化活动的节律;③当急性活动期,以少吃多餐为宜,每天进餐4~5次即可,但一俟症状得到控制,应鼓励较快恢复到平时的一日3餐;④饮食宜注意营养,但无需规定特殊食谱;⑤餐间避免零食,睡前不宜进食;⑥在急性活动期,应戒烟酒,并避免咖啡、浓茶、浓肉汤和辣椒酸醋等刺激性调味品或辛辣的饮料,以及损伤胃粘膜的药物;⑦饮食不过饱,以防止胃窦部的过度扩张而增加胃泌素的分泌。
3.镇静  对少数伴有焦虑、紧张、失眠等症状的病人,可短期使用一些镇静药或安定剂。           
4.避免应用致溃疡药物  应劝阻病人停用诱发或引起溃疡病加重或并发出血的有关药物,包括:①水杨酸盐及非类固醇抗炎药(NSAIDs);②肾上腺皮质激素;③利血平等。如果困风湿病或类风湿病必须用上述药物,应当尽量采用肠溶剂型或小剂量间断应用。同时进行充分的抗酸治疗和加强粘膜保护剂。
(二)药物治疗  治疗消化性溃疡的药物主要包括降低胃酸的药物、根除幽门螺杆菌感染的药物和增强胃粘膜保护作用的药物。
1.降低胃酸的药物 (包括制酸药和抗分泌药两类)。
制酸药与胃内盐酸作用形成盐和水,使胃酸降低。种类繁多,有碳酸氢钠、碳酸钙、氧化镁、氢氧化铝、三硅酸镁等,其治疗作用在于:①结合和中和H,从而减少H向胃粘膜的反弥散,同时也可减少进入十二指肠的胃酸;②提高胃液的pH,降低胃蛋白酶的活性。胃液pH1.5~2.5时,胃蛋白酶的活性最强。制酸药分可溶性和不溶性两大类,碳酸氢钠属于可溶性,其他属于不溶性。前者止痛效果快,但长期和大量应用时,副作用较大。含钙、铋、铝的制酸剂可致便秘,镁制剂可致腹泻,常将多种制酸药制成复合剂,以抵消其副作用。            
抗分泌药物主要有组胺H受体拮抗剂和质子泵抑制剂两类。(1)组胺H 受体拮抗剂:组胺H受体拮抗剂选择性竞争H受体,从而使壁细胞内cAMP7产生及胃酸分泌减少,故对治疗消化性溃疡有效。(2)质子泵抑制剂:质子泵抑制剂可明显减少任何刺激激发的酸分泌。            
2.HP感染的治疗  对HP感染的治疗主要是应用具有杀菌作用的药物。清除指药物治疗结束时HP消失,根除指药物治疗结束后至少4周无HP复发。临床上要求达到HP根除,消化性溃疡的复发率可大大降低。
3.加强胃粘膜保护作用的药物  已知胃粘膜保护作用的减弱是溃疡形成的重要因素,近年来的研究认为加强胃粘膜保护作用,促进粘膜的修复是治疗消化性溃疡的重要环节之一。            
(1)胶态次枸橼酸铋(GBS)商品名De-Nol、德诺、迪乐。严重肾功能不全者忌用该药。少数病人服药后出现便秘、恶心、一时性血清转氨酶升高等。
(2)前列腺素E:是近年来用于治疗消化性溃疡的一类药物。
(3)硫糖铝:硫糖铝是硫酸化二糖和氢氧化铝的复合物,在酸性胃液中,凝聚成糊状粘稠物,可附着于胃、十二指肠粘膜表面,与溃疡面附着作用尤为显著。
(4)表皮生长因子(EGF):EGF能抵抗蛋白酶的消化,在粘膜防御和创伤愈合中起重要作用            
(5)生长抑素:生长抑素能抑制胃泌素分泌,主要应用于治疗胃十二指肠溃疡并发出血。            
4.促进胃动力药物 在消化性溃疡病例中,如见有明显的恶心、呕吐和腹胀,实验室检查见有胃潴留、排空迟缓、胆汁返流或胃食管反流等表现,应同时给予促进胃动力药物。
(1)甲氧氯普胺;(2)多潘立酮;(3)西沙必利。      
5.药物治疗的抉择
(1)药物的选用原则:组胺H受体拮抗剂可作为胃、十二指肠溃疡的首选药物。抗酸剂和硫糖铝也可用作第一线药物治疗,但疗效不及H受体拮抗剂。奥美拉唑可用作第一线药物,但在更多的情况下,用于其他药物治疗失败的顽固性溃疡。HP阳性的病例,应采用双联或三联疗法根除HP感染。            
(2)难治性和顽固性溃疡的治疗:经正规内科治疗无明显效果,包括溃疡持久不愈合,或在维持治疗期症状仍复发,或发生并发症者,称难治性溃疡;十二指肠溃疡经8周,胃溃疡12周治疗而未愈合者,称为顽固性溃疡。这时,可尝试增加H受体拮抗剂的剂量,或应用奥美拉唑,后者可使90%的顽固性溃疡愈合。铋剂和抗生素联合治疗清除HP感染,对某些顽固性溃疡也有一定效果。如果药物治疗失败宜考虑手术。
(3)NSAIDs相关性溃疡的治疗:阿斯匹林和其他NSAIDs能抑制粘膜合成前列腺素,消弱细胞保护作用,增加粘膜对损伤的敏感性,导致消化性溃疡,尤其是胃溃疡。相当多的胃溃疡病人,尤其是老年人,有服用NSAIDs病史。NSAIDs性溃疡常无症状(50%),不少病人以出血为首发症状。NSAIDs性溃疡发生后应尽可能停用NSAIDs,或减量,或换用其他制剂。H受体拮抗剂对此种溃疡的疗效远较对一般的溃疡为差。有人认为奥美拉唑(40mg/d)有良好效果,不管是否停用NSAIDs,均可使溃疡愈合。
(4)溃疡复发的防治:消化性溃疡是一慢性复发性疾病,约80%的溃疡病治愈后在一年内复发,五年内复发率达100%。已经认识到吸烟、胃高分泌、长期的病史和以前有过并发症、使用致溃疡药物、幽门螺杆菌感染是导致溃疡复发的重要危险因素。            
(5)消化性溃疡的维持治疗:由于消化性溃疡治愈停药后复发率甚高,并发症发生率较高,而且自然病程长达8~10年,因此药物维持治疗是个重要的实施。有下列三种方案可供选择:①正规维持治疗:适用于反覆复发、症状持久不缓解、合并存在多种危险因素或伴有并发症者。维持方法:西咪替丁400mg,雷尼替丁150mg,法莫替丁20mg,睡前一次服用,也可口服硫糖铝1g,每日2次。正规长程维持疗法的理想时间尚难定,多数主张至少维持1~2年,对于老年人、预期溃疡复发可产生严重后果者,可终身维持。②间隙全剂量治疗:在病人出现严重症状复发或内镜证明溃疡复发时,可给予一疗程全剂量治疗,据报告约有70%以上病人可取得满意效果。这种方法简便易行,易为多数病人所接受。③按需治疗:本法系在症状复发时,给予短程治疗,症状消失后即停药。对有症状者,应用短程药物治疗,目的在于控制症状,而让溃疡自发愈合。
事实上,有相当多的消化性溃疡病人在症状消失后即自动停药。按需治疗时,虽然溃疡愈合较慢,但总的疗效与全程治疗并无不同。下列情况不适此法:60岁以上,有溃疡出血或穿孔史,每年复发2次以上以及合并其他严重疾病者。
(三)并发症的治疗
1.大量出血  以下情况考虑紧急或近期内外科手术治疗:①中老年患者,原有高血压、动脉硬化,一旦大出血,不易停止;②多次大量出血的消化性溃疡;③持续出血不止,虽经积极治疗措施未见效;④大量出血合并幽门梗阻或穿孔,内科治疗多无效果。
2.急性穿孔  胃十二指肠溃疡一旦并发急性穿孔,应禁食,放置胃管抽吸胃内容物,防止腹腔继发感染。无腹膜炎发生的小穿孔,可采用非手术疗法。饱食后发生穿孔,常伴有弥漫性腹膜炎,需在6~12小时内施行急诊手术。慢性穿孔进展较缓慢,穿孔毗邻脏器,可引起粘连和瘘管形成,必须外科手术。
3.幽门梗阻
(四)外科治疗  消化性溃疡的大多数,经过内科积极治疗后,症状缓解,溃疡愈合,如能根除HP感染和坚持药物维持治疗,可以防止溃疡复发。
外科治疗主要适用于:①急性溃疡穿孔;②穿透性溃疡;③大量或反复出血,内科治疗无效者;④器质性幽门梗阻;⑤胃溃疡癌变或癌变不能除外者;⑥顽固性或难治性溃疡,如幽门管溃疡、球后溃疡多属此类。
【发病机理】
(一)胃酸分泌过多  在十二指肠溃疡的发病机理中,胃酸分泌过多起重要作用。“无酸就无溃疡”的论点对十二指肠溃疡是符合的。十二指肠溃疡患者的胃酸基础分泌量(BAO)和最大分泌量(MAO)均明显高于常人;十二指肠溃疡绝不发生于无胃酸分泌或分泌很少的人。胃溃疡在病程的长期性、反复性,并发症的性质,以及在胃酸减少的条件下溃疡趋向愈合等方面,均与十二指肠溃疡有相似之处。胃溃疡的发生起因于胃粘膜保护屏障的破坏,不能有效地对抗胃酸和胃蛋白酶的侵蚀和消化作用,而致溃疡发生。
(二)幽门螺杆菌感染  HP感染是慢性胃炎的主要病因,是引起消化性溃疡的重要病因。
(三)胃粘膜保护作用  正常情况下,各种食物的理化因素和酸性胃液的消化作用均不能损伤胃粘膜而导致溃疡形成,
(四)胃排空延缓和胆汁反流  胃溃疡病时胃窦和幽门区域的这种退行性变可使胃窦收缩失效,从而影响食糜的向前推进。胃排空延缓可能是胃溃疡病发病机理中的一个因素。           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胃可以引起胃粘膜的慢性炎症。胆汁反流入胃可能在胃溃疡病的发病机理中起重要作用。           
(五)胃肠肽的作用  胃泌素与消化性溃疡关系的研究较多。
(六)遗传因素  现已一致认为消化性溃疡的发生具有遗传素质,而且证明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病系单独遗传,互不相干。胃溃疡患者的家族中,胃溃疡的发病率较正常人高3倍;而在十二指肠溃疡患者的家族中,较多发生的是十二指肠溃疡而非胃溃疡。           
(七)药物因素  某些解热镇痛药、抗癌药等,如消炎痛、保泰松、阿司匹林、肾上腺皮质激素,氟尿嘧啶、氨甲喋呤等曾被列为致溃疡因素。规律性应用阿司匹林的人容易发生胃溃疡病。有人指出,规律性应用阿司匹林者较之不用阿司匹林者胃溃疡病的患病率约高3倍。
(八)环境因素  吸烟可刺激胃酸分泌增加,一般比不吸烟者可增加91.5%;吸烟可引起血管收缩,并抑制胰液和胆汁的分泌而减弱其在十二指肠内中和胃酸的能力,导致十二指肠持续酸化;烟草中烟碱可使幽门括约肌张力减低,影响其关闭功能而导致胆汁反流,破坏胃粘膜屏障。消化性溃疡的发病率在吸烟者显著高于对照组。在相同的有效药物治疗条件下,溃疡的愈合率前者亦显著低于后者。因此,长期大量吸烟不利于溃疡的愈合,亦可致复发。 食物对胃粘膜可引起理化性质损害作用。暴饮暴食或不规则进食可能破坏胃分泌的节律性。据临床观察,咖啡、浓茶、烈酒、辛辣调料、泡菜等食品,以及偏食、饮食过快、太烫、太冷、暴饮暴食等不良饮食习惯,均可能是本病发生的有关因素。
(九)精神因素  根据现代的心理-社会-生物医学模式观点,消化性溃疡属于典型的心身疾病范畴之一。心理因素可影响胃液分泌。
【病理改变】
1.部位 胃溃疡多发生于胃小弯。十二指肠溃疡主要见于球部。胃和十二指肠均有溃疡者,称复合性溃疡。
2.数目  消化性溃疡绝大多数是单个发生,少数可有2~3个溃疡并存,称多发性溃疡。           
3.大小  十二指肠溃疡的直径一般<1cm;胃溃疡的直径一般<2.5cm,但直径>2.5~4cm的巨大溃疡并非罕见。
4.并发病  溃疡进一步发展,可穿透肌层,称穿透性溃疡,当穿透浆膜层即引起穿孔。前壁穿孔多引起急性腹膜炎;后壁穿孔往往和邻近器官如肝、胰、横结肠等粘连,而称穿透性溃疡。当溃疡基底的血管特别是动脉受到侵蚀时,会引起大出血。多次复发或破坏过多,愈合后可留有瘢痕。瘢痕收缩可成为溃疡病变局部畸形和幽门梗阻的原因
【流行病学】本病的总发病率可能占人口的10%~12%;也有人估计,每5个男人和每10个女人中,可有1人在其一生中患过本病。十二指肠溃疡比胃溃疡多见。男性多见,男女之比为5.23~6.5:1。本病可见于任何年龄,但以青壮年发病者居多。胃溃疡的发病年龄一般较十二指肠胃溃疡约迟到10年。
【临床表现】
(一)消化性溃疡疼痛特点
1.长期性 由于溃疡发生后可自行愈合,但每于愈合后又好复发,故常有上腹疼痛长期反复发作的特点。整个病程平均6~7年,有的可长达一、二十年,甚至更长。
2.周期性  上腹疼痛呈反复周期性发作,乃为此种溃疡的特征之一,尤以十二指肠溃疡更为突出。中上腹疼痛发作可持续几天、几周或更长,继以较长时间的缓解。全年都可发作,但以春、秋季节发作者多见。
3.节律性  溃疡疼痛与饮食之间的关系具有明显的相关性和节律性。在一天中,早晨3点至早餐的一段时间,胃酸分泌最低,故在此时间内很少发生疼痛。十二指肠溃疡的疼痛好在二餐之间发生,持续不减直至下餐进食或服制酸药物后缓解。一部分十二指肠溃疡病人,由于夜间的胃酸较高,尤其在睡前曾进餐者,可发生半夜疼痛。胃溃疡疼痛的发生较不规则,常在餐后1小时内发生,经1~2小时后逐渐缓解,直至下餐进食后再复出现上述节律。           
4.疼痛部位  十二指肠溃疡的疼痛多出现于中上腹部,或在脐上方,或在脐上方偏右处;胃溃疡疼痛的位置也多在中上腹,但稍偏高处,或在剑突下和剑突下偏左处。疼痛范围约数厘米直径大小。
5.疼痛性质  多呈钝痛、灼痛或饥饿样痛,一般较轻而能耐受,持续性剧痛提示溃疡穿透或穿孔。           
6.影响因素  疼痛常因精神刺激、过度疲劳、饮食不慎、药物影响、气候变化等因素诱发或加重;可因休息、进食、服制酸药、以手按压疼痛部位、呕吐等方法而减轻或缓解。
(二)消化性溃疡其他症状与体征
1.其他症状  本病除中上腹疼痛外,尚可有唾液分泌增多、烧心、反胃、嗳酸、嗳气、恶心、呕吐等其他胃肠道症状。食欲多保持正常,但偶可因食后疼痛发作而惧食,以致体重减轻。全身症状可有失眠等神经官能症的表现,或有缓脉、多汗等植物神经系统不平衡的症状。           
2.体征  溃疡发作期,中上腹部可有局限性压痛,程度不重,其压痛部位多与溃疡的位置基本相符。
【并发症】
(一)大量出血  是本病最常见并发症,其发生率约占本病患者的20%~25%,也是上消化道出血的最常见原因。并发于十二指肠溃疡者多见于胃溃疡,而并发于球后溃疡者更为多见。并发出血者,其消化性溃疡病史大多在一年以内,但一次出血后,就易发生第二次或更多次出血。尚有10%~15%的患者可以大量出血为消化性溃疡的首见症状。消化性溃疡出血速度快而量多者,则表现为呕血及黑粪;如出血量少,出血速度慢而持久,则可表现为逐渐出现的低色素性小红细胞性贫血和粪便潜血阳性。十二指肠溃疡出血,黑粪比呕血多见,而胃溃疡出血,两者发生机会相仿。短时间内的大量出血,可因血容量的锐减而致头昏、眼花、无力、口渴、心悸、心动过速、血压下降、昏厥,甚至休克。消化性溃疡并发出血前,常因溃疡局部的充血突然加剧而致上腹疼痛加重。出血后则可因充血减轻,以及碱性血对胃酸的中和与稀释作用,腹痛随之缓解。应争取在出血后24~48小时内进行急诊内镜检查,其确诊率可达90%以上,从而使患者得到及时诊断和治疗。
(二)穿孔
(三)幽门梗阻 病人可感上腹饱胀不适,并常伴食欲减退、嗳气、反酸等消化道症状,尤以饭后为甚。呕吐是幽门梗阻的主要症状,多于餐后30~60分钟后发生。呕吐次数不多,约每隔1~2天一次。一次呕吐量可超过1L,内含发酵宿食。病人可因长期、多次呕吐和进食减少而致体重明显减轻。出现呼吸短促、四肢无力、烦躁不安,甚至发生手足搐搦症。空腹时上腹部饱胀和逆蠕动的胃型以及上腹部震水音,是幽门梗阻的特征性体征。           
(四)癌变 一般估计,胃溃疡癌变的发生率不过2%~3%,但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并不引起癌变。
【辅助检查】
(一)内镜检查  不论选用纤维胃镜或电子胃镜,均作为确诊消化性溃疡的主要方法。将消化性溃疡的生命周期的胃镜表现分为三期:活动期(A期),治愈期(H期), 瘢痕期(S期).
(二)X线钡餐检查  
(三)HP感染的检测  
(四)胃液分析
【鉴别诊断】
(一)胃癌  (二)慢性胃炎 (三)胃神经官能症(四)胆囊炎胆石病(五)胃泌素瘤         
【预防】
去除和避免诱发消化性溃疡发病的因素甚为重要,如精神刺激、过度劳累、生活无规律、饮食不调、吸烟与酗酒等。消化性溃疡经药物治疗后达到症状缓解、溃疡愈合,仍需要继续给予维持量的药物治疗1~2年,对预防溃疡复发有积极意义。HP相关性胃十二指肠溃疡,在应用降低胃酸药物的同时,给予有效的抗菌药物,根除HP感染也是预防溃疡复发的重要环节。此外,胃泌素瘤或多发性内分泌腺瘤、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Meckel憩室、Barrett食管等疾病常可伴发消化性溃疡,应予及时治疗。
【预后】
消化性溃疡是一种具有反复发作倾向的慢性病,病程长者可达一、二十年或更长;但经多次发作后不再发作者也不在少数。许多病人尽管一再发作,然后始终无并发症发生;也有不少病人症状较轻而不被注意,或不经药物治疗而愈。由此可见,在多数病人,本病是预后良好的病理过程。但高龄患者一旦并发大量出血,病情常较凶险,不经恰当处理,病死率可高达30%。球后溃疡较多发生大量出血和穿孔。消化性溃疡并发幽门梗阻、大量出血者,以后再发生幽门梗阻和大量出血的机会增加。少数胃溃疡患者可发生癌变,其预后显然变差。
三岁就很帅_2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06-8-8 23:23:59
咽部异感症
咽异感症中国医学称为梅核气,其病症状犹如梅核阻塞咽喉。目前临床上,常将咽异感症一词用以泛指除疼痛外的各种咽部异常感觉,如幻觉、球塞感、蚁行感等,是临床工作中经常遇到的主诉症状之一。患者大多数为中年人,以女性较多见,因为咽喉部异物感,怀疑肿瘤就医者不在少数。
【临床表现】
病人常能指明咽异部位在口咽和胸骨上窝之间,以喉咽部较多,咽部可感到似有异物、蚁行、灼热、紧束、闷塞、狭窄等感觉,有的病人感到咽部有树叶、发丝、线头、肿物及痰粘着感,也有的感到颈部紧压感而不敢扣领扣。以上感觉在病人做空咽动作时明显,而进食时则减轻或消失,一般无疼痛或仅有轻度咽痛。症状常随病人情绪起伏波动,异常感觉也可随时改变。
【病因】
咽部神经支配极为丰富,有迷走、舌咽、副神经和预交感神经的分支,此外尚有三叉神经、舌咽神经等直接分布于咽部,故咽部感觉极为灵敏。全身许多器官的疾病,也可通过神经的反向和传导作用,使咽部发生异常感觉。故咽异感症产生的机理较为复杂,致病因素繁多,有些因素容易被发现,如细菌、寄生虫等生物因素,冷热、电流、气压等物理因素和机械损伤及化学因素等。此外,精神因素也可引起本病,如情绪波动及长期过度紧张、疲劳等所引起的神经官能症,有时器质性疾病与精神因素同时存在,构成复杂的病因,可分为局部、全身和精神体质三个方面。   
一.局部因素
1.咽部疾病  如各型咽炎、慢性扁桃体炎,扁桃体的结石、息肉、角化、囊肿、瘢痕及脓肿,舌扁桃体炎,悬雍垂过长,鼻咽、口咽及喉咽的异物、瘢痕、肿瘤,舌根部静脉曲张、囊肿、肿瘤、茎突综合征,咽部憩室等。这些疼痛通过咽部检查常可发现,但对早期的舌根肿瘤、扁桃体恶性肿瘤,只做视诊常不易发现,改用触诊,可感到局部有变硬感觉。对隐蔽在咽粘膜皱褶之间的微小粘膜糜烂,鼻咽顶部的咽囊开口、咽隐窝内的粘连,在粘膜下发展的鼻咽癌,如检查欠详,常被遗漏。与职业有关的咽炎如粉尘性、化学性咽炎,也是咽异感症的病因。
2.邻近器官的疾病 鼻部及鼻咽部疾病如鼻窦炎、鼻咽炎。喉部疾病如喉上神经炎、风湿性环杓关节炎、会厌囊肿、会厌形态异常、喉软骨膜炎、血管神经性喉水肿、环咽肌及咽下缩肌痉挛等。食管疾病如食管痉挛、憩室、失弛缓症、早期恶性肿瘤、外伤性食道炎、返流性食道炎、贲门痉挛、横膈裂孔疝等。颈部疾病如颈部肿块、瘘管、淋巴结炎、甲舌囊肿、甲状腺炎症、肿瘤及其他如牙病、耳病、颈症侯群、舌咽神经痛、颈动脉炎等,均可引起本病。其中有人认为横膈裂孔疝是咽喉部梗阻感最重要的邻近病变。返流性食管炎可导致咽喉部梗阻感,由于酸性液刺激食管,可使其运动功能紊乱,经制酸治疗后症状改善或消失。早期上段食管癌有咽喉部异物感或梗阻感,进食时症状更为明显,而咽异感症却与之相反,平时虽有异物样感觉,但在吞咽时并无自觉症状。
二.全身因素
1.远离器官的病症  如胃及十二指肠炎或溃疡、胃癌、幽门痉挛、胆石症、左心扩大、高血压性心脏病、心包炎伴积液、主动脉瘤、屈光不正等。对于这些疾病耳鼻喉科医生较少见重视,或未认识到与咽异感症的关系。
2.全身疾病  以代谢、内分泌疾病多见,如维生素缺乏症,缺铁性贫血,甲状腺疾病如甲状腺机能亢进或减退,绝经期综合征,重症肌无力,颈椎骨关节炎,关节僵直及肠寄生虫等病。缺铁性贫血与咽异感症的关系密切,维生素缺乏者以核黄素、烟酰胺补充对顽固性患者有效。
三.精神因素  精神和情绪的变化,对于咽异感的发生和发展有着明显的影响,如神经衰弱、神经官能症、精神分裂症、恐癌症、癔病及焦虑、抑制状态等。医务工作者对病人的异常感觉解释不当或不仔细,未消除病人的疑虑或做过多的检查、治疗,引起病人的疑虑也可导致本意。
【诊断】
此病的病因较为复杂,应仔细倾听主诉,详细了解发病经过、生活、工作环境及可能的诱因等。一般讲器质性病变引起的异常感觉常有固定部位,而异物感部位不确定者并非皆为精神因素所致。对有邻近病变者可行X线摄片及食道钡餐检查。根据病史、症状、检查的全部资料仔细加以分析,排除隐蔽在咽部、颈部、上呼吸道、上消化道等部位的器质性病变后,方可诊断为咽异感症。
【治疗措施】
以病因治疗为主。对无明显器质性病变的病人应进行耐心的解释,使其了解病情,去掉不必要的顾虑,配合药物治疗,或用暗示治疗。戒除烟酒,应用中医中药,如疏肝解郁,行气导滞,散结除痰的药物。或用针灸、穴位封闭等治疗。药物治疗可用镇静剂、维生素、解热镇痛药等治疗。
三岁就很帅_2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06-8-8 23:24:45
也谈亚健康
  
  如果留意您就会发现周围很多人都正处于这种亚健康状态。据调查,在20个人中仅有一个人处于完全健康状态,除去患病人群约占20%以外,亚健康的人群高达75%。而对于其中大多数人来说,最大的威胁还在于他们“自认为健康”。

  
  据专家介绍,亚健康又被称为第三状态,是人体处于健康和疾病状态之间的潜病状态。通俗地说,就是在医院检查不出毛病又自我感觉身体不舒服的情况。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社会竞争日趋激烈,人际关系也越来越复杂,每个人的心理都会有压力和危机感,可能产生严重的心理失衡。膳食结构的不合理,机体摄入热量过多或营养贫乏,不良的生活方式,过量吸烟、长期持续饮酒,缺乏体育锻炼,都可能导致机体失调。空气污染严重及长期接触有毒物品都会影响身体的健康状况,使人们享受不到生活的乐趣,没有生活质量和生命质量。
   亚健康的表现也错综复杂,较常见的是躯体疲劳、易感冒、稍动即累、出虚汗、食欲不振、头痛、失眠、焦虑、人际关系不协调、家庭关系不和谐、性功能障碍等等表现。引起亚健康的原因不同,其表现各异,主要原因有:超负荷作业、睡眠不足、营养不到位、运动不得当、心理不健康、气温、湿度影响、居室不透气、雌激素缺乏。亚健康状态的24种症状:浑身无力、容易疲倦、头脑不清爽、思想涣散、头痛、面部疼痛、眼睛疲劳、视力下降、鼻塞眩晕、起立时眼前发黑、耳鸣、咽喉异物感、胃闷不适、颈肩僵硬、早晨起床有不快感、睡眠不良、手足发凉、手掌发粘、便秘、心悸气短、手足麻木感、容易晕车、坐立不安、心烦意乱。
  
  如何诊断亚健康?我国符合世界卫生组织关于健康定义的人群只占总人口数的15%,即这些人“不仅仅是没有疾病,而且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都很好。”与此同时,有15%的人处在疾病状态中。剩下的70%的人处在“亚健康”状态。虽然目前对亚健康状态的确认尚未达成共识,但在排除疾病之后,在以下30个项目中,有6项者即可初步认定处于亚健康状态。
   
这30个项目是:精神紧张,焦虑不安;孤独自卑,忧郁苦闷;注意力分散,思考肤浅;容易激动,无事自烦;记忆减退,熟人忘名;兴趣变淡,欲望骤减;懒于交往,情绪低落;易感乏力,眼易疲倦;精力下降,动作迟缓;头昏脑涨,不易复原;久站头昏眼花目眩;肢体酥软,力不从心;体重减轻,体虚力弱;不易入眠,多梦易醒;晨不愿起,昼常打盹;局部麻木,手脚易冷;掌腋多汗,舌燥口干;自感低烧,夜有盗汗;腰酸背痛,此起彼伏;舌生白苔,口臭自生;口舌溃疡,反复发生;味觉不灵,食欲不振;发酸嗳气,消化不良;便稀便秘,腹部饱胀;易患感冒,唇起疱疹;鼻塞流涕,咽喉疼痛;憋气气急,呼吸紧迫;胸痛胸闷,心区压感;心悸心慌,心律不整;耳鸣耳背,易晕车船。
查颜观色发现亚健康:
   1、健康人的舌头色淡红而润泽,舌苔薄白,没有裂痕和凹痕。如有下列情形者往往提示身体不健康:
 
舌面味蕾丝聚在一起,形成沟和脊,表面长期缺乏维生素B。
  舌部运动不灵活,有此僵硬,说话不清,常是脑血管破裂的先兆,或是中风的后遗症。
 
舌面出现芒剌,一般表明患有肺炎及其它发高热的疾病,猩红热病人的也是这样。
  伸舌时震颤,表明神经衰弱和久病体虚。
 
舌苔黄腻,反映消化不良、食欲不振,消化道中腐败有机物增多。急性肝炎病人也往往有这样的舌苔。
  舌色过淡,说明是贫血或组织水肿。
 
舌色青紫,是身体缺氧的表现。
  舌头胖大,可能病人患有甲状腺机能低下或肢端肥大症。
  舌体胖嫩,舌连齿痕,表明患有水肿,中医认为是“气虚”。
  舌质干澡,表明交感神经紧张性增高;副交感神经紧张性降低,因此唾液的分泌减少。
  舌色鲜红而平,往往表明患有糖尿病。
 
舌光亮而红,说明缺乏烟酸。
  舌光亮而舌苔少,表明缺乏维生素B(12)或叶酸。
 
舌略呈紫色或洋红色,表明缺乏维生素B(2)。
   2、额头皱纹增加
表明肝脏负担过重。因此,必须戒酒,少吃动物脂肪,而且每天饮少至少3升,如果能做到小小的节食,例如放弃1顿午餐更好。
  眼圈发黑
眼神无光则是肾负担太重。请少吃盐、糖、咖啡,多吃小红萝卜、白萝卜或饮蒲公英茶。
  脸颊发灰
说明身体缺氧,肺部功能不佳,应多去公署散步、慢跑并补充绿色蔬菜,增加蛋白质、矿物质和粗纤维的摄入。
  鼻子发红
过多的巧克力和甜食会在鼻尖上形成红色血管,可用果仁、水果或酸奶来代替巧克力当零食。但如果整个鼻子通红,那就是心脏负担过重了,应立即放松、休息并戒烟,少吃脂肪。
  上嘴唇肿胀 常常由于胃痉挛引起,而土豆有暖胃的功能,可以多吃。
    3、指甲也会出卖你
  
  杵状膨大:指甲显著地向上拱起,而且围绕手指变曲。指甲杵状膨大可能表示患有气肿、结构病、心脏血管病、溃疡性结肠炎或肝硬化。
   蓝新月:指甲根部的新月形白痕若有一层蓝晕,表示可能有下列病症中的任何一种:血液循环受阻、心脏病、雷诺氏征状、手指和脚趾的血管痉挛,通常是由于曾受冷冻所致。但有时也与类风湿关节炎或自身免疫的疾病红斑狼疮有关。
   匙状甲:指甲中间下陷,整片指甲变成平坦或匙状。这种指甲与铁质不足性贫血病、梅毒、甲状腺障碍,风湿热等有关。
   林赛氏指甲:指甲近甲尖的一半呈粉红色或褐色,近甲状表现的一半呈白色,这种指甲又名两截甲,可能是慢性肾衰竭的一个迹象。
   博氏线:指甲上出现横沟,是表示营养不良或得了某种会暂时影响指甲生长的严重病症,如麻疹、肋腺炎、心脏病突发。
   泰利氏指甲:指甲下面的皮肤大部分变成了白色,只剩下近指甲尖处的一小部分仍然呈现正常的粉红色。这可能表示肝脏硬化。
   黄甲征候簇:指甲生长速度减慢,而且变得厚和硬;呈黄色或绿色,成因包括慢性呼吸疾病、甲状腺病或淋巴病等。
   裂片性出血:指甲上如果出现这些纵向红纹,是表示微血管出血,如果多条这种血线出现,可能预示患了慢性高血压、牛皮癣或一种名叫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的致命感染。
   不规则凹点:很多牛皮癣病人有此现象。
   成行的凹点:指甲的表面变成如打铜师傅捶成的铜器表面,有时是因为患了簇状秃发症所致。这是一种医学界还不甚了解的身体免疫病,会造成头发部分或全部脱落。
   褐斑或黑斑:这种色斑,特别是那种指甲扩展到周围的手指组织的,可能是表示患了黑色瘤。它们也许是单一的一大块,也可能是一堆小斑点,最常见的出现地方是拇指和大脚指。
  指甲上有竖纹通常有两种情况:  
  甲纹嵴
甲板薄而脆,有纵行嵴状突起,远端常破裂和分导驳因营养不良所致,也可见了于扁平苔藓,斑秃等疾病的患者。   
  甲纵沟
典型的为甲板中央有一纵嵴,嵴顶凹陷为浅沟,也可以无嵴而呈显著沟纹,常因甲基质受损所致,也可见于扁平苔藓等疾病的患者,为变态反应的一种表现。
三岁就很帅_2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06-8-8 23:25:16
霍乱(cholera)是由霍乱弧菌所致的烈性肠道传染病,本病通过水源、食物、生物接触而传播,病人和带菌者为传染源。典型临床表现为腹泻、呕吐和由此而引起的体液丢失、脱水、电解质紊乱、低钾综合征以及周身循环衰竭等,若不及时抢救则病死率甚高。由于起病急、传播快,影响人民生活、生产及旅游、外贸等,因而它和鼠疫、黄热病一起,被世界卫生组织(WHO)规定为必须实施国际卫生检疫的三种传染病。

霍乱为什么容易传播?

1.霍乱弧菌容易在外环境生存繁殖,又容易发生变异。
  埃尔托霍乱弧菌的营养要求简单和易发生变异,其生长温度16-42℃,可繁殖的酸碱度为6.0~9.2。它是繁殖速度最快的细菌之一。该菌有明显的自发突变性。该菌对外环境有较强的抵抗力,在河水中,流行株可存活49天,非流行株可存活143天。该菌可在水生藻类、甲壳类及桡足类生物体内长期生存,并长年可在淡水养殖的牛蛙和甲鱼中检出。海、河、塘、井、养殖池水等水体可成为霍乱弧菌的存身场所。

  2.传染源的隐蔽性:病人和带菌者是霍乱的传染源。感染霍乱后人的反应是多种多样:受感染者多,发病者少;轻症者多,重症者少;严重脱水的典型病人仅占感染者的一小部分,大多数是隐性感染(无症状)和轻症病人,使埃尔托霍乱不易被发现,具隐蔽性。

  3.传播途径多,且易实现:霍乱是经口感染的肠道传染病,传播常与水、食物、生活接触和苍蝇有关。扩散方式有近和远程传播。近程传播可经水体或食物污染疫区逐渐扩大及病人与带菌者的扩散而实现。远程传播主要通过轻型病人、带菌者或食品转移而实现。当今国际交通工具日益发展,旅游、贸易交往频繁,人口流动增加,为远程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

  4.人群对霍乱普遍易感,却尚未有理想的疫苗可用于预防接种。

家庭和个人怎样才能预防霍乱呢?

  1.生的食物一定要煮熟:尤其在霍乱流行的地区,很多生的食物如鱼、贝类和蔬菜常常被霍乱弧菌污染,彻底煮熟才可以杀死霍乱弧菌。

  2.煮熟的食物要立即食用:熟食冷到室温时,细菌已可在上面生长。为安全起见,熟食稍凉后就应食用。在室温下放置的时间越长,危险性越大。

  3.预早制备的食物或食剩的食物,在食用前要再彻底加热。婴儿的食物则煮熟后即食,切勿贮存。

  4.生、熟食物要分开,以免交叉污染。交叉污染可以是直接的(如生的鱼与熟食接触),也可以是间接的(如未经消毒的刀具和砧板就用来切熟食)。

  5.常洗手:准备食物前要洗手;烹调过程中每次上厕所后要洗手;处理生的如鱼、贝类食物后,更必须洗手后才能处理其他食物。

  6.保持厨房环境和用水的清洁:由于食物易受污染,所以处理食物的用具、水及环境均须保持干净。
三岁就很帅_2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06-8-8 23:25:36

保护好宝宝的小肚脐

脐带脱落后脐根部的创面受异物刺激(如爽身粉、血痂)或感染,容易导致脐肉芽肿。肚脐是胎儿与母亲胎盘相连接的地方,由脐带连接。脐带内含一根静脉、两根动脉,周围是胶状组织,是母亲供给胎儿营养和胎儿排泄废物的必经之路。新生儿娩出后剪断并结扎脐带后,如果脐窝创面血管尚未闭合,有时会有少许渗血,加之脐凹易积水,不易干燥,是细菌繁殖的好地方,很容易引起小肚脐炎症,严重的甚至可发生败血症。

  新生宝宝要每天检查脐部,保持脐部清洁干燥,勿受尿便污染。可用75%酒精棉棍擦脐根部。脐带脱落后,脐凹可稍有分泌物或表面湿润。此时,仍需用酒精消毒,或涂2%龙胆紫以促使干燥;但龙胆紫易掩盖症状,故有人不主张使用。遇结痂时,应去除痂皮,彻底清洁底部。脐部切勿随便涂抹痱子粉等,以防感染。

  小肚脐异常信号
  正常情况下新生宝宝的脐带在两周内脱落。如发现宝宝出现以下情况,均属异常,应及时诊治。

  (1)脐炎:脐部流水或有脓性分泌物。脐轮皮肤红肿或去除脐窝痂后有脓性分泌物。脐部分泌物有臭味,除局部消毒、清洗外可能还需用抗生素治疗,应去医院检查。若有发热泪盈眶、精神弱、吃奶差者,还应警惕有无败血症,需紧急求医,绝不能耽误。

  (2)脐肉芽肿:脐带脱落后脐根部的创面受异物刺激(如爽身粉、血痂)或感染,在局部形成小的肉芽组织。直径0.2~0.5厘米,表面湿润,有少量粘液或血性分泌物,日久不愈。需由医生用硝酸银烧灼或搔刮局部或电灼,一般均可以治愈;若无效则应手术切除。

  (3)脐茸:脐带脱落后,其创面有红色、表面光滑湿润像粘膜样的肿物,很像小息肉,有少量分泌物,称脐茸。这种脐茸与肉芽肿不同,它是肠粘膜组织,为胚胎时期卵黄管的残留物。其治疗方法与肉芽肿相同。

  (4)脐瘘:脐带脱落后,脐正中有粘膜样物,中心有孔,有肠内容物流出并带有臭味,周围皮肤常发生糜烂。此为胚胎时,卵黄管与脐部相通,卵黄管未闭合残留所致,需住院切除治疗。

(5)脐疝:脐部有一圆形或半圆形肿物,哭时增大,安静时恢复,手指探入可触到根茎部环的边缘。此为脐部的腹直肌鞘未合拢,腹压增高时,腹膜、肠管等由此部位向外突起所致,小的脐疝在1岁以后有的自愈,或用胶布加压法固定,大的脐疝需2~4岁后手术治疗。

  (6)脐湿疹:因过敏因素引起肚脐及周围皮肤的皮疹,表现为丘疹、糜烂、渗出及脱屑等,可以用1~4%硼酸液外洗,涂氧化锌油等。
三岁就很帅_2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06-8-8 23:26:37

卵巢囊肿

卵巢囊肿是卵巢真性肿瘤与卵巢样病变的总称,两者外形相似。真性肿瘤有良性和恶性之分,均需手术切除。卵巢瘤样病变,又称非赘生性卵巢囊肿,包括滤泡囊肿、黄体囊肿、黄素囊肿、卵巢巧克力囊肿、炎症性卵巢囊肿等,其中大多能自行消退,无需手术。因此,早期发现卵巢囊肿并加以鉴别和及时处理,甚为重要。


在正常情況下卵巢是實質的組織,在有排卵週期的女性其每個月卵子成長的過程會有少量液體的聚集,形成所謂的濾泡。而在排卵期的濾泡可達到最大的狀態(直徑約2-3公分)。所以當超音波發現卵巢內有太多(異常)液體出現時,我們就可稱它為卵巢囊腫(ovarian cyst)。基本上我們可以將卵巢囊腫分為二大類,
一種是良性,另一種是惡性。所幸大部分的卵巢囊腫都是屬於良性的,好發在育齡層的婦女。而絕大多數的良性卵巢囊腫,在一般情況下,都會在三個月內自行消失。只有在極少數的情況下﹐沒有在三個月內消失且有變大的跡象﹔或是停經後婦女持續存在的囊腫,這時才要懷疑有不會消失或有惡性的可能,所以確定卵巢囊腫的種類是決定下一步處理方式最重要的原則。
大致上卵巢囊腫的種類可分為下列幾種:
功能性囊腫:這是最常見的囊腫。發生在排卵週期的育齡婦女,異常量的液體聚集在濾泡內或黃體內,形成濾泡囊腫或黃體囊腫。這種功能性囊腫有時會很大,但不管用藥與否,通常會在三個月內自行消失。
出血性囊腫:有時濾泡囊腫及黃體囊腫生長過速,造成卵巢的組織牽扯而裂開流血。這些血液因沒有出口出去而積在卵巢裡,就稱為出血性囊腫。這種囊腫一般會自行消失但所需時間較長。如果身體不適的現象較為明顯,則可服藥減緩症狀。只有在少數的情況下,病人呈現較嚴重症狀時才需要開刀切除。
漿液性上皮囊腫及黏液性上皮囊腫:在觀察三個月後,仍然存在的囊
腫有可能是屬於上皮卵巢囊腫,而非功能性囊腫。這是因為具有分泌
功能的漿液細胞及黏液細胞在排卵後被包埋在卵巢內,不斷的分泌液
體形成囊腫。這種囊腫是不會消失的,需要開刀切除。
巧克力囊腫(子宮內膜異位瘤):是指子宮內膜異位症長在卵巢內,在卵巢內形成大量黏稠咖啡色像巧克力狀的液體。因為子宮內膜異位瘤會隨著時間增加而變大,漸漸侵蝕正常的組織,造成卵巢組織不可逆的損害。經過評估其嚴重性後,可能需要開刀處理。
畸胎瘤:這是一種很特別的囊腫,可能是在胚胎時期的細胞分化上出了問題, 經過很久的時間才表現出來。它會在卵巢內生成毛髮、牙齒還有一些油脂類的聚集。由於畸胎瘤本身不會自行消失,而且還有可能不斷的成長,另有15% 機率會造成卵巢扭轉,所以最好及早切除。一般來說惡性的比率小於千分之一。
卵巢癌:罹患卵巢癌的機率相當低,但因為位於骨盆腔內,並不容易早期發現。卵巢的惡性腫瘤,種類繁多,其預後情形皆不相同。一般來說,中老年女性較容易得到上皮細胞癌,此種癌症復發機率較高,預後較差。而生殖細胞癌則容易發生30歲以下的女性。因這種癌症通常會有一些蛛絲馬跡可尋,例如骨盆腔疼痛或覺腹部有壓迫感,故可早期發現治癒率較高。
臨床症狀表現
有可能完全沒有症狀。
疼痛或壓迫感:因囊腫內的液體越積越多,進而拉扯到卵巢上的覆蓋物而引起疼痛。而有時液體的重量壓迫在卵巢上也會讓人覺得腹部有壓迫感。而在特殊的情況下,過大的卵巢囊腫會使卵巢發生扭轉,此時血液到卵巢的路徑因為扭轉而被阻斷,血液無法到卵巢內而造成細胞壞死。因壞死而釋放出來的化學物質會造成難以承受的疼痛,打止痛針雖可緩解,但仍會復發,緊急時需要開刀馬上處理。
不孕:一般的卵巢囊腫並不會引起不孕。而在不孕症婦女比較常看到的卵巢囊腫主要有兩種,一種是多囊性囊腫;另一種是子宮內膜異位瘤。如果評估不孕的原因與此兩種囊腫有相關性,則需要找不孕症專科醫師做更進一步的處理。
月經紊亂:因囊腫干擾卵巢荷爾蒙正常的分泌,導致月經失調。腹圍變粗或觸摸腹部有異物:卵巢囊腫病人常自覺自己變胖衣服穿不下或觸摸自己腹部突然摸到有異物而求診。
如何診斷卵巢囊腫
骨盆腔檢查(內診):正常的卵巢大約2-4公分,但如果在有卵巢囊腫的情況下,則會變的較大,摸起來是柔軟可以移動的。有時會有觸痛
但有時會一點感覺都沒有。
超音波檢查:超音波是婦產科醫師診斷卵巢囊腫的利器。由於不同的卵巢囊腫在超音波下會呈現不同的形態變化,所以藉由超音波檢查,婦產科醫師就可以大致判斷卵巢囊腫的大小和類型。
腫瘤指數:一般的卵巢囊腫並不用特別去檢查腫瘤指數,但在醫師認為卵巢囊腫是不會自行消失的情況下,或懷疑有惡性傾向時,腫瘤指數的檢查便可提供醫師另一個判斷上的參考。
卵巢囊腫的治療
一般來說,如果妳囊腫大小不超過8公分,又沒有不舒服症狀,我們會建議妳可以再追蹤觀察。但如果囊腫在超音波上看起來像是惡性或觀察後囊腫並沒有縮小反而持續長大或併有強烈疼痛的現象,可能就要開刀以找出病因並解決問題。目前大概都採用腹腔鏡手術即可將囊腫移除。但如果囊腫已佔據了卵巢,可能就要將整個卵巢切除。一旦懷疑是惡性的話,就要採用傳統開腹部手術處理。
卵巢囊腫並不是很大的問題,單側的卵巢手術或切除一樣能保有生育能力,只要能持續的追蹤檢查,就永遠攏不驚!


卵巢囊肿是指卵巢内有囊性的肿物形成,可分为肿瘤性和非肿瘤性两类。通常人们说的卵巢囊肿是指非肿瘤性的那一类。
肿瘤性卵巢囊肿
   准确地说它属于卵巢肿瘤,既然是肿瘤就有良性和恶性,囊性、实性之分,卵巢恶性肿瘤的病死率较高,居妇科肿瘤的首位,因此一旦确定是卵巢肿瘤,即使是卵巢的囊性肿瘤,如浆液性囊腺瘤、粘液性囊腺瘤、良性囊性畸胎瘤等,虽大多为良性,但有转化为恶性的可能,因此均需早期手术切除。
   非肿瘤性卵巢囊肿
   又称非赘生性卵巢囊肿,大多是卵巢的功能性囊肿,包括卵泡囊肿、黄体囊肿、黄素囊肿、炎症性卵巢囊肿、多囊卵巢以及子宫内膜异位囊肿(即卵巢巧克力囊肿)。卵巢囊肿大多属于非肿瘤性囊肿,直径也很少超过5厘米,这些囊肿并不是肿瘤,大部分是良性的,能自行消退,无需手术。但如果囊肿较大或进行性增大、或破裂,则也该手术切除。
   也就是说,一旦发现卵巢囊肿,应尽早确定其为肿瘤性的囊肿还是非肿瘤性的囊肿。可依据肿瘤生长的快慢、大小、性状,以及相应的检查,如:子宫输卵管造影、静脉肾盂造影、超声诊断或腹部断层扫描、核磁共振,乃至腹腔镜检查、剖腹探查,可以明确诊断,如果是前者,不管当前是否为恶性均要早期手术切除。
   一般来说,生育年龄的妇女最容易发生的卵巢囊肿是卵巢功能性囊肿,如:卵泡囊肿、黄体囊肿、黄素囊肿、多囊卵巢,这是由于内分泌机能失调、促黄体素分泌不足、药物刺激等造成的过度生理性反应所致。患者一般没有任何感觉或不适,少数人可能会有月经失调、痛经、不育等,多因其它原因就医检查时意外发现。
   炎症性卵巢囊肿,是由于输卵管炎症常波及卵巢,形成炎性积液、积脓,近而形成卵巢囊肿。准确地说它应该是炎性包块,而并非真性卵巢囊肿。
   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又名卵巢巧克力囊肿,也是较为常见的卵巢囊肿。是由于子宫内膜异位波及卵巢,在卵巢内形成巧克力样粘稠液体的囊肿。患者常有进行性加重的痛经、性交痛、不孕以及月经失调。
   卵巢囊肿可能会出现的症状,但大部分是在妇科检查时发现
   1、尿频,但无尿痛、尿急;或有便秘。
   2、自觉小腹增大,裤腰紧小。可摸及下腹有块,尤早晨清楚,排尿后又消失。
   3、妇科普查发现卵巢肿块。
   可见,卵巢囊肿是卵巢囊性肿块的统称,它对于身体的危害以及对它的治疗,取决于它的性质。对30岁以上妇女来说,即使无任何不适,每年都应体格检查一次,包括进行妇科检查。如果发现卵巢囊肿,应进一步检查,明确是功能性囊肿,还是肿瘤性的囊肿,以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
   一般来说,如囊肿直径小于5厘米,又无证据提示肿瘤的话,多为功能性囊肿,可以密切随访,即2-3个月检查一次,以后再根据情况调整检查间隔时间;若4-6周后缩小或未增大,则功能性囊肿的可能性较大。若囊肿继续增大,尤其大于5厘米者,或者突然下腹部阵发性绞痛,可能是肿瘤性囊肿或发生了囊肿扭转或破裂,则应手术探查确定其良恶性,必要时手术切除。卵巢上的囊肿很少会发生恶变,手术治疗效果较好。囊肿的唯一治疗方法是手术切除,服用避孕药或其他药物都没有用。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悠游游泳网 成立于2006年8月,是目前国内优秀的游泳技术社区,拥有超过30万会员,致力于为游泳爱好者提供一站式服务。 个性化训练计划、游泳技巧教学、精选泳装评测,让「悠游」成为你的私人游泳教练,在水中遇见更好的自己。
  • 官方手机版

  • 微信公众号

  • 商务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