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总体概要该研究描述并比较了挪威顶尖耐力运动员在不同运动项目中,按强度划分的训练课程模型。研究发现,低强度训练(LIT)占总训练量的75-80%,主要以连续运动形式进行,而中高强度训练(MIT和HIT)主要以间歇性训练为主,且在不同运动项目间有较大差异。最佳实践的间歇训练特点是高累积工作时间、逐渐增加的强度和控制性执行,而非全力以赴。研究强调了训练质量、运动模式的多样性和运动员恢复的重要性。 核心要点训练模型多样性: 低强度训练: 中等强度训练: 高强度训练: 间隔训练特点: 跨学科训练: 教练实践与科学推荐对比: 质量优先于数量: 硬易交替原则:大多数教练遵循硬易交替原则安排一周内的培训日程,并强调在准备阶段每周2-3次的关键会话。
段落概要Introduction过去25年来的众多研究量化了精英耐力运动员的训练特征,他们的年训练量从500到1200小时不等,主要分布在300到600次训练中。尽管训练量大,但成功运动员之间的差异主要归因于运动特异性限制和个人倾向。大部分耐力训练(80-90%)在低强度下进行,而剩余部分在高强度下进行。然而,关于个体耐力训练会话的处方和执行的详细信息却很少。 Methods该研究采用多案例设计,调查挪威顶尖耐力运动教练,通过问卷、数据验证、半结构化访谈和后续审查,了解不同耐力运动的最佳实践训练模型,特别是训练强度的六个区间的组织。 Results研究发现,耐力运动员的训练主要由低强度训练(约75-80%)组成,主要在第一区进行,中等强度训练占10-15%,高强度训练占5-10%,且多以间歇训练形式进行。不同运动项目在训练模式和持续时间上有所差异,但大多数运动的高强度训练包括比赛。 Discussion4 Discussion 部分讨论了不同耐力运动中训练 session 的模式和强度,指出长时间低强度训练(LIT)是精英运动员的主要训练类型,其时长因运动项目和负荷耐受性而异,而中高强度训练(MIT和HIT)主要以间歇性训练形式进行,且LIT的适应性信号通路可能对耐力表型的塑造有重要作用。文章还提到,训练质量而非仅是强度对表现发展至关重要,强调了训练的控制性和节奏变化,以及恢复在训练计划中的关键地位。此外,交替的高强度和低强度训练日是普遍策略,用于管理训练压力和促进适应。研究还指出,尽管存在差异,但不同运动项目在训练方法上存在共性,这可能与特定的适应性机制和运动需求有关。
Conclusion研究总结了世界顶级教练的训练模式,强调了训练强度变化和休息恢复的重要性,指出不同运动间训练负荷有显著差异,但高强度训练(MIT和HIT)对提升表现至关重要,且应以训练日而非单次训练为管理单位。这些发现支持了训练的“硬-易”节奏,以及在耐力运动中系统性训练强度变化对于性能发展的作用。
|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