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后的心跳恢复(heart rate recovery)

2013-11-12 14:24| 发布者: admin| 查看: 4775| 评论: 0

简介
运动后的心跳恢复(heart rate recovery)  运动前安静休息的心跳率、运动时的心跳上升率、以及运动后的心跳恢复率,是评量心脏机能的运动生理变项(运动生理周讯第四期「运动与心脏跳动(April.30.1999)」)。就像安静 ...
运动后的心跳恢复(heart rate recovery) 

  运动前安静休息的心跳率、运动时的心跳上升率、以及运动后的心跳恢复率,是评量心脏机能的运动生理变项(运动生理周讯第四期「运动与心脏跳动(April.30.1999)」)。就像安静休息的心跳率有所个别差异一样,运动后的心跳恢复情形,也可用来评量心肺机能的好坏。但是,运动后心跳率的恢复情形,会因为运动参与者的运动强度状况、心肺机能好坏等因素,而有显著的不同。一般来说,运动刚结束的1分钟内,心跳率的恢复最为明显。因此,相关的研究就以运动后1分钟或2分钟的心跳恢复情形,进行心肺机能与身体能力的评量。最近的研究发现,运动后的心跳恢复情形,可以用来评量运动参与者是否具备心脏疾病,并且能够用来预测心脏疾病患者的死亡率与存活率。

  Cole, Blackstone, Pashkow, Snader, and Lauer(1999)以六年的时间,收集2428名57±12岁、63%男性、没有心脏疾病记录的对象,并且以最大运动后一分钟的HRR小于(含等于)12次,来代表不正常的HRR。研究结果发现共有639名(26%)受试者具备不正常HRR;HRR是预测死亡率的强有力预测工具。Cole, Foody, Blackstone, and Lauer(2000)进行12年的持续记录,发现5234名受试者中,在非最大运动后两分钟(下降小于或等于42次),不正常HRR的危险率达2.58%。由作者两次不同对象与观测时间(6年与12年)来看,采用两种不同的心跳恢复评量方式(最大运动后1分钟小于或等于12次、非最大运动后2分钟小于或等于42次),可以看出这种运动后的心跳恢复,虽然被认为是有效的预估死亡率的方法,仍然还没有一个标准化的方法进行评量。

HRR与相对危险率
Cole, Blackstone, Pashkow, Snader, and Lauer(1999)

  Watanabe, Thamilarasan, Blackstone, Thomas, and Lauer(2001)以5438名心脏疾病的受试对象,进行持续三年的追踪与检测,并且针对最大跑步机运动下一分钟的心跳恢复情况,进行受试对象死亡率与心跳恢复情形的分析(下图)。研究结果发现,全部受试对象的死亡率为3.9%;心跳恢复(1分钟)小于(含等于)18次者有805名(15%),死亡率达到9%;其它正常心跳恢复者的死亡率则仅2%。作者发现,运动后的HRR确实是很有强而有力的判定心脏疾病者死亡率的工具。


1分钟HRR与死亡率
Watanabe, Thamilarasan, Blackstone, Thomas, and Lauer(2001)

  Shetler等(2001)在1987年至1999年,针对2193名男性有胸痛的病患为对象,进行最大10分钟的个别渐增负荷的跑步机运动,并且记录运动后心跳恢复的情形。研究发现运动后1分钟存活者、死亡者的恢复心跳分别为11.8±8.2、8.9±7.0,运动后2分钟则分别为33.1±12.9、25.8±12.4,运动后3分钟则分别为41.5±14.5、34.9±14.5,运动后5分钟则分别为43.8±15.0、37.9±15.1;研究结果发现运动后1分钟心跳下降小于或等于12次、运动后2分钟心跳下降小于22次能够有效的预估胸痛病患的死亡率(下二图)。


1分钟HRR与存活率
2分钟HRR与存活率
Shetler, Marcus, Froelicher, Vora, Kalisetti, Prakash, Do, and Myers(2001)


  Smith, Kukielka, and Billman(2005)针对105支心肌梗塞(myocardial infarction)的狗,其中66支有心室纤维性颤动(ventricular fibrillation)在非最大运动后的HRR(不管是30秒、60秒),显著大于其它39支没有心室纤维性颤动症状的心肌梗塞狗,特别是在运动后30秒的心跳恢复有显著的不同(48.1±3.6 bpm、31.0±2.2 bpm),当恢复时间达到120秒时,恢复心跳则没有显著的不同。运动后的心跳恢复可以用来界定(狗)心室纤维性颤动的可能危险。

  运动员的HRR是否会显著低于一般非运动员呢?Marsh(2003)以12至14岁的30名学生为对象,其中15名学生为运动员、另外15名为非运动员,每位受试者在400公尺的慢跑后,测量心跳率恢复到运动开始前(休息时)的时间。研究结果发现运动员平均恢复时间为92秒(最慢300秒、最快60秒),一般非运动员的平均恢复时间为208秒(最慢360秒、最快60秒);运动训练似乎可以降低心跳恢复的时间(作者的实验设计,似乎很难强烈证明是运动训练造成或他们原本的天赋)。Darr, Bassett, Morgan, and Thomas(1988)则以20名男性为受试者,将受试者分为年轻训练者(24±2岁、63±3 ml/kg/min)、年长训练者(51±2岁、57±3 ml/kg/min)、年轻非训练者(25±3岁、44±2 ml/kg/min)、年长非训练者(57±4岁、36±4 ml/kg/min)四组,受试者在最大努力的渐增负荷脚踏车运动后,训练者与非训练者的心跳恢复并不受年龄的影响,但是训练者的心跳恢复皆显著优于非训练者;研究结果发现,年龄并不是影响心跳恢复的因素,训练状况对于心跳恢复具有显著影响。

  对于经常参与训练者的心跳恢复较快是很容易推论的。可是,包括运动时的强度高低、年龄的影响、性别的差异、平时的运动参与情形等,是否会影响到运动后的心跳恢复?除此之外,是否有一个标准化的运动测验、以及标准化的心跳恢复评量方式?都是未来值得进行一步研究的课题。

参考数据:


Cole, C. R., Blackstone, E. H., Pashkow, F. J., Snader, C. E., & Lauer, M. S. (1999). Heart-rate recovery immediately after exercise as a predictor of mortality. 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341, 1351-1357.

Cole, C. R., Foody, J. M., Blackstone, E. H., & Lauer, M. S. (2000). Heart rate recovery after submaximal exercise testing as a predictor of mortality in a cardiovascularly healthy cohort.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Physicians, 132, 552-555.

Darr, K. C., Bassett, D. R., Morgan, B. J., & Thomas, D. P. (1988). Effects of age and training status on heart rate recovery after peak exercise. American Journal of Physiology : Heart Circulatory physiology, 254, H340-H343.

Marsh, M. K. (2003). How Quick is your heart rate recovery? California State Science Fair, 2003 Project Summary. Project Number J1010.

Shetler, K., Marcus, R., Froelicher, V. F., Vora, s., Kalisetti, D., Prakash, M., Do, D., & Myers, J. (2001). Heart rate recovery : validation and methodolgic issues.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 38, 1980-1987.

Smith, L. L., Kukielka, M., & Billman, G. E. (2005). Heart rate recovery after exercise: a predictor of ventricular fibrillation susceptibility after myocardial infarction. American Journal Physiology : Heart Circulatory Physiology, 288, H1763-H1769.

Watanabe, J., Thamilarasan, M., Blackstone, E. H., Thomas, J. D., & Lauer, M. S. (2001). Heart rate recovery immedicately after treadmill exercise and left ventricular systolic dysfunction as predictors of mortality. Circulation, 104, 1911.
 已同步至 admin的微博
收藏 分享 邀请

路过
1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刚表态过的朋友 (1 人)

此篇文章已有0人参与评论

请发表评论

全部评论

精彩阅读

广告位

Powered by XMSwim! X3.4© 2001-2021 Uswim Inc.  厦门悠游游泳俱乐部 版权所有   闽ICP备08011485号-3

小黑屋-手机版- 悠游网 X Master Swi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