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顶部

使用疲劳阈值来确定游泳运动员在训练大周期后无氧表现的变化 ...

中文游泳文献 2025-7-2 15:52 9人浏览 0人回复
摘要

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评估经过一个训练大周期后,通过测速法确定的游泳运动员无氧运动表现和无氧疲劳阈值的变化情况。在竞技游泳中,一个赛季通常划分为大周期、中周期和小周期,其中训练大周期较长,对运动员生物能量 ...

研究目的
本研究旨在评估经过一个训练大周期后,通过测速法确定的游泳运动员无氧运动表现和无氧疲劳阈值的变化情况。在竞技游泳中,一个赛季通常划分为大周期、中周期和小周期,其中训练大周期较长,对运动员生物能量变化影响关键,特别是无氧潜能方面。由于传统直接评估方法,如核磁共振、肌肉活检,存在费用高、有创、耗时等问题,因此需要寻找可靠且易用的方法来监测训练对运动员无氧表现的影响。无氧疲劳阈值被认为可能与生物能量变化相关,若能有效检测其变化,或可用于训练控制。研究假设为,无氧游泳表现的提升与无氧疲劳阈值的变化相关,通过对该问题的研究,期望为游泳训练提供科学依据和参考 。 
研究方法
研究选取了13名国家级游泳运动员,包括6名男性和7名女性,他们均来自同一游泳队,且有至少四年训练经验,在数据收集前六个月内无受伤情况。实验要求运动员在六个月训练大周期前后,分别进行200米全力和50米短距离自由泳冲刺。实验在水温28ºC、气温28ºC、湿度60%的50米室内泳池进行,运动员热身1000米自由泳后开始测试。50米测试时,运动员腰部系尼龙线连接机电测速仪记录瞬时速度;用MATLAB程序经小波分析确定无氧疲劳阈值出现时间;用摄像机以50Hz频率在泳池边25米处记录动作;通过耳穿刺用便携式设备测量休息和运动后的毛细血管血乳酸浓度。最后用SPSS 24.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用Shapiro-Wilk检验数据正态性,用Student t检验评估训练前后差异,设定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研究结果
训练大周期后,各项指标出现不同变化。200米和50米自由泳时间缩短,其中50米游泳时间从训练前的32.49±3.15秒缩短至30.18±3.50秒;50米平均游泳速度从1.53±0.16m/s提升到1.61±0.18m/s ;最大运动后血乳酸浓度从5.62±2.13mmol/L增加到7.90±2.83mmol/L 。然而,无氧疲劳阈值在训练前后虽有数值变化,从18.23±6.35秒变为16.38±4.98秒,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运动员的划频和划幅在训练前后也无明显变化,分别保持在0.82±0.12Hz和1.89±0.11m左右 。
研究结论 
本研究表明,经过一个训练大周期,游泳运动员的无氧潜能有所提高,具体表现为游泳时间缩短和血乳酸浓度增加,这意味着无氧代谢供能能力增强。但无氧疲劳阈值未随训练出现显著变化,说明其可能并非评估长期训练后游泳运动员无氧运动表现的良好指标。不过,无氧疲劳阈值存在左移趋势,提示训练后糖酵解途径可能更早成为主要供能方式,这与其他指标变化相符。由于研究样本存在异质性,涵盖不同性别、不同项目专长的运动员,且个体间无氧疲劳阈值差异较大,后续研究需采用更同质的样本,在更特定训练阶段深入剖析,以明确无氧疲劳阈值评估游泳运动员无氧表现时程变化的有效性 。
实践应用
在游泳训练实践中,本研究成果为教练和运动员提供了多方面参考。一方面,明确了训练大周期对运动员无氧性能的提升作用,如50米和200米成绩的改善,提示教练可依据此规律合理安排训练周期,进一步挖掘运动员无氧潜力。另一方面,尽管无氧疲劳阈值在本研究中未显示出作为训练效果评估良好指标的特性,但它存在的左移趋势仍有一定价值。教练可结合其他指标,如血乳酸浓度、游泳速度等,综合判断运动员无氧代谢能力的变化,进而调整训练计划,如优化训练强度和时长,针对性地强化糖酵解供能系统训练。此外,研究中对运动员技术指标(划水频率和长度)的观察,也有助于教练了解运动员技术水平的稳定性,对技术提升提供方向 。 

本文暂无评论,快来抢沙发!

热门问答
悠游游泳网 成立于2006年8月,是目前国内优秀的游泳技术社区,拥有超过30万会员,致力于为游泳爱好者提供一站式服务。 个性化训练计划、游泳技巧教学、精选泳装评测,让「悠游」成为你的私人游泳教练,在水中遇见更好的自己。
  • 官方手机版

  • 微信公众号

  • 商务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