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顶部
快乐悠悠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10-3-5 01:55:36 |阅读模式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直至五十年代中期,蝶泳才成为单独的竞赛项目。三十年代初,蛙泳比赛时有人开始采用蝶泳。当时,有些运动员发现,蛙泳时水上移臂既符合规则要求,速度又快。由于蛙泳比赛可采用蝶泳臂部动作,蛙泳比赛成为最有吸引力的竞赛项目之一。当时,一些运动员照旧采用潜蛙泳技术,而另一些运动员在水面采用这种新式的蝶式蛙泳技术,还有些人将这两种游法结合起来。后来,有些运动员发觉,如果采用我们现在称之为海豚式打腿的动作,会使蝶式蛙泳游得更快。海豚式打腿由于双脚同时在同一水平面打动,也符合当时的蛙泳竞赛规则。由于采用了海豚式打腿技术,蝶式蛙泳较传统蛙泳相比,游速更快,从而导致1955年,蝶泳被列为单独的竞赛项目。人们认为海豚式蝶泳的发明者是杰克?西格(Jack Sieg)和他的教练戴维?安布拉斯特(David Armbruster)。



图1 蝶泳水下动作连续图。图上选手为100、200米蝶泳世界记录保持者马丽?马尔。

臂部动作

可将蝶泳臂部动作分为外划、内划、上划、出水和空中移臂几个部分。蝶泳水下动作侧视图如图1。

外划

臂部动作的这一阶段如图1,b-e。双手应在肩前略宽于肩处入水。入水时,掌心应略外转,以便两手掌能切入水中。然后两手前外弧形划水。外划接近结束时,手掌转向外后。

双手入水之后,在外前弧形划动之前,两手有短暂的内前移动作。然后,双手外前弧形划至肩外侧,并成向后对水姿势。此时形成抓水动作。抓水动作如图1,e。

外划时,手掌应外转。抓水时,手掌应转向外后。外划过程中应逐渐屈臂,以便抓水时臂部向下,掌心后转对水。成抓水动作时,屈臂角度在30°-40°之间。在两手划至肩外、掌心后转之前,试图让臂部产生推力是不可能的。抓水时,手掌和前臂应成直线,以便在内划和上划过程中,臂部从指尖到肘部保持直线进行划水。

外划不产生推力。外划时,双手应平稳外前伸。外划动作的目的是使两手进入产生推力的内划动作开始前的位置。手入水后,移速减慢,目的只是进入抓水动作。

腿部第一次下打有助于外划动作。与外划同时进行的这次下打产生的波浪动作便于两臂外前划动。这次下打动作有利于克服臂入水后手掌内移的惯性。入水时,肘部微屈也便于臂部移动方向由内转向外,克服向内的惯性,又不会影响游进速度。空中移臂时,是否屈肘对运动员来说并不重要,因为打腿动作便于克服臂内移的惯性。不过,臂部入水之后马上伸直,少许用力也可改变臂内移的方向。

内划

内划动作如图1,e-h。这是蝶泳臂部动作产生推力二个阶段的第一个划水阶段。内划是双手从水面下较宽的抓水处至体下两手接近并拢处的大弧度划水动作。内划的同时逐渐屈臂,屈肘程度由开始的50°-60°屈至两手接近并拢时的90°-100°。肘部的作用像车轴,在整个内划过程中,手掌围绕肘部转动。

两手先向外,再向下、向内划动,划至体下时,两手接近并拢。抓水时,外转的两手在内划过程中逐渐内转。内划结束时手掌转向内上,此时两手对水方向仰视图如图2。内划时,两手适度加速划水,抓水时划速大约为2米/秒,内划结束时,划速大约在3-4米/秒(马格利索,1984;施莱豪夫,1988)。



图2 蝶泳内划动作仰视图。该运动员两手划至体下时已接近并拢。

许多运动员内划结束时双手距离很近。这些选手此时双手的距离如图2。另一些选手内划结束时两手距离较宽,这些选手两手间距离如图1,h。

外划结束之后两手之间距离的宽窄可能是决定内划结束时两手距离宽窄的因素之一。外划距离较远的运动员,开始内划时自然两手距离较远。因此,这类选手内划结束时双手不一定靠得很近也能获得同样的推力。另一个因素可能与运动员划水路线有关。内划技术较好的运动员内划路线较长,斜度较大;内划技术较差的选手内划路线较短,上划路线较长。虽说我们在第2章已介绍过斜度较大的划水路线更具优势,但因为世界水平的蝶泳运动员内划方式不尽相同,所以很难确定哪种内划方式更具优势。

蝶泳内划动作分两部分,各部分推力产生情况不尽相同。第一部分是下划,第二部分是内划。

这两部分推力生成情况如图3、图4。第一部分,双手向外下、向后划水,图3运动员臂部上方的箭头表示该时刻的划水方向。此时两手掌恰好对准外后方,大拇指侧领先、小指侧拖后划水。从图3上可看到,由于手掌对水方向和攻角的合理结合,使水流由大拇指侧向小指侧流动。当水流经过大拇指侧时,会向上流动,然而当手掌稍下倾时,水流经手掌流向小指侧时,会改变方向向后流动。手掌下的粗箭头表示水流方向的变化情况。



图3 内划第一部分侧视图,该图反映此时推力生成情况。



图4 内划动作仰视图。该图反映双手划至体下时,水流加速后流。

内划动作的第二部分,手掌转向内划,手掌的对水方向也随之改变。这一阶段手掌对水方向向内,并稍向上。该部分动作仰视图如图4。图4表明,在划水的这一部分划水方向和手掌对水攻角如何结合才能使水向后流动。当手掌横向划水时,因为手掌内转,所以手掌的大拇指侧领先,小指侧滞后划水。当水流流经手掌时,会向外侧流动。然而,当水流从手掌下的大拇指侧流向小指侧时,由于手掌有内转动作,会使水流逐渐改变方向,向后流动。

运动员应感觉内划是一种弧形推水动作,所以应教队员做弧形内划动作。运动员要想到内划是在体下进行的内下弧形划水。内划开始时,掌心应向外,内划结束时,掌心应向内上。

上划

上划动作如图1,h-j。两手内划接近结束,并拢时,开始上划。从此时开始,双手改变对水方向,向外,向后上,向水面做弧形划水动作。两手掌应外转,在上划过程中,手掌应转向外后。在整个上划过程中,如图1,i-j所示,前臂下部应始终向后对水。由内划转为上划时,划速较慢,然后,在上划动作结束前,当两手停止划水动作前,划速应加快。在上划过程中,当双手划经大腿时,停止划水,开始出水,此时,开始空中移臂。

上划时,臂部应略伸,然而,出水时,臂部仍约屈肘45°,以便臂部仍保持向后对水角度。空中移臂开始之前,臂部不应完全伸直。

与内划一样,应感觉上划是个连续推水动作。运动员应感到臂部逐渐伸直,手掌外后转,向外、上后做划水动作。然而正如爬泳一样,蝶泳上划动作也有两个推力阶段,上划动作的前段,两手在体下外划时,推力产生情况的仰视图如图5。上划动作的后段,两手外上划水时,推力生成情况的侧视图如图6。



图5 上划动作前段仰视图,推力生成情况如图所示。

图5可见,在上划动作的前段,两手在体下向后,外上划水。手掌转向外后,手掌的小指侧领先,大拇指侧滞后划水。当水流经掌前时,外转的手掌将使水向后流动。



图6 上划动作侧视图。该图反映手掌和臂部上划动作使水向后流动。

图6可见,手掌向上,向水面划水时,怎样使水流向后流动。当水流从肘部流向指端时,肘部稍屈,掌心外后转,攻角稍上扬,将对水产生一向后的力。上划接近结束,前臂出水时,逐渐伸腕有助于手掌始终保持这一攻角。

你会感兴趣的另一位世界水平的蝶泳运动员臂部水下动作前视连续图如图7。她两手划至体下的动作与前两种方式稍有差别。从图7,d可看出,她两手内转动作做得特别好。



图7 蝶泳臂部动作前视图。图上运动员是1988年美国奥运会代表队200米蝶泳选手拉德克。

出水和空中移臂



图8 蝶泳移臂动作俯视图。图上运动员是进入全美大学200码蝶泳比赛决赛的选手桑托斯。

出水和空中移臂开始动作的仰视图如图1,k。空中移臂动作俯视图如图8。图8上的运动员做的是一次吸气、一次不吸气的移臂动作。

如前所述,两手划至水面之前,在臂还没完全伸直时已开始做出水动作。两手划至大腿时,掌心内转,以便以最小的阻力、小指侧领先外上出水(图1,k)。

上划时,两臂慢伸,出水之后,两臂快速伸直(如图8,b)。两臂出水之后向外上,向前移臂。双臂水上弧形移至肩前,以便人水。

一些运动员成功地采用直臂移臂。这些运动员直臂出水,入水前直臂前移。另一些运动员在移臂动作的后程屈肘前移,也达到世界先进水平。还有些运动员在整个移臂过程中都保持屈臂姿势。后两种移臂方法值得注意,如前所述,可屈肘入水,以便克服外划开始时臂部由向内,转为向外移动产生的惯性。

移臂的前程掌心向内(图8,b),后程掌心应外转(图8,c)。臂入水前腿部需进入第一次下打前的姿势,所以,移臂动作既要迅速,又要从容不迫。双臂应尽可能地放松,以便肌肉得以休息,因此,应靠上划动作的冲力移臂,仅需少许肌力控制移臂的方向。

虽说应侧低移臂,但臂部应须保持一定的高度,以便、入水前臂部没有挡水动作。如果移臂动作过低,臂部会有挡水动作,从而会增大阻力。基于这种理由,让蝶泳运动员提肩出水达到一定高度,以便双臂顺利前摆是合理的。虽说人们习惯告诉蝶泳运动员移臂时肩部不要露出水面,然而技术影片和录像表明,多数世界水平的运动员在该动作阶段,肩部在水面之上。然而,有时肩部会提得过高。如果过份强调了肩部向上动作,忽略了肩部向前动作,躯干和腿部会过沉。因此,提肩高度应适当,只要移臂不挡水就可以了。移臂时,运动员必须注意肩部既要上提,又要前移。

划水路线



图9 蝶泳划水路线前视、侧视、仰视图。

蝶泳臂部动作典型划水路线前视、侧视和仰视图如图9。这是手掌相对于水的划水路线图。1、2点间是外划;抓水动作在2点;2、3点间是内划;3、4点间是上划;4点处开始出水动作;5点处运动员完成出水动作。

蝶泳与爬泳划水路线侧视图相似。开始时,手部下划,结束时,手部上划。从前视和仰视图上可看到,外划时,两手外划划得很宽,内划时,做大幅度的斜向内划动作。1988年,施莱豪夫及其助手测试了1984年美国奥林匹克游泳队员数据发现,手掌在水下的平均划水深度为59厘米,这些队员的划水深度在52-66厘米之间。他们的划水宽度在40-54厘米之间,平均宽度为47厘米。

有两种风格各异的蝶泳。其差别在于臂部动作内划和上划时划水路线的倾斜度。一种蝶泳内划和上划时划水路线的倾斜度较大。另一种蝶泳两手主要是向后划水。1988年,施莱豪夫及其同事称,美国奥林匹克游泳队蝶泳组运动员两手水下划水时的平均倾斜度为44°。这些选手划水路线的倾斜度在23°-65°之间,也就是说,有些选手几乎是直接向内、然后再向外划水,而另一些选手的划水路线却是稍向内、再稍向外划水。图9上运动员的划水路线属第一种风格的蝶泳技术。第二种风格的蝶泳技术仰视图如图10。



图10 两手向后划水完成划水后程动作蝶泳技术的仰视图。运动员头上方两组箭头所示划水段,推力以“阻力”为主。

采用图10所示划水技术的运动员,在上划动作的前段偏重利用阻力,因此他们的两手在向外上,向水面划水之前几乎是直接在向后划水。阻力区主要产生在图10所示的两组箭头之间。当运动员向后推水时,两手的作用与浆类似,这类选手在上划动作的前段,获得的推力以阻力为主。

上述两种风格的蝶泳技术世界优秃运动员均成功地采用过,所以我们只能大概地推测,哪种风格的蝶泳技术更具优势。根据物理学定律分析,上划时划水路线斜度较大的蝶泳技术应更具优势。这种风格蝶泳技术优势在于运动员划速较慢时,也就是说用力程度较小时,运动员会获得同样大小的推力。

精彩评论4

快乐悠悠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10-3-5 01:55:51
海豚式打腿

人们将蝶泳打腿称为海豚式打腿,因为两腿的动作与海豚尾部动作相似。如图
11所示,每次海豚式打腿动作分为上打和下打两部分。每个动作周期打腿两次。

上打

图11,a-b是第一次打腿动作的上打;图11,d-f是第二次打腿动作的上打。海豚泳与爬泳打腿动作一样,都是鞭状打腿动作,也就是说,当下打接近结束时,大腿为克服腿部自下而上的惯性,开始上打。下打的弹性使大腿开始上打。继续伸髋使腿部向上,上打结束时,开始下打(如图11,b和g)。

上打是通过伸腿实现的。小腿应放松,处于被动状态,使其在水的自上而下的压力下保持伸直状态,水的压力也使放松的足部处于半伸半屈的自然状态。

下打

第一次下打动作如图11,c和d;第二次下打如图ll,h-j。鞭状下打动作开始于上打,当两脚上打过身体纵线之后大腿开始向下。水的自下而上的压力使小腿上屈,两脚内上转。此时两脚的姿势如图11,c。当两脚接近水面时,小腿有力下打,直至完全伸直时为止。下打时推力产生方式请看第3章。

踝部柔韧性的好坏对海豚泳打腿动作是至关重要的。1971年,巴塞尔斯和艾德里安断定,踝关节的柔韧性比力量重要。如踝部具备良好的柔韧性,脚背在下打的大部分时间内可朝向后方,可使水流向后流动。蝶泳运动员两脚的屈伸度应超过垂线的70°-85°。测试柔韧性的方法见原著的第24章。

海豚泳打腿动作较好的运动员下打开始时,两膝外分,下打结束时两膝并拢(如图11,c和d)。下打时膝部外分,便于两脚内上对水。髋内转可增加下打力量。



图11
马丽?马尔的海豚式打腿动作

臂、腿动作的配合

一个动作周期臂、腿动作的正确配合如图11。两臂入水和外划时,应进行第一次下打;两臂上划时应进行第二次下打。这种解释虽说是正确的,但对复杂的蝶泳臂腿动作配合来说,似乎又显得过分简单。

应在两臂人水之前,即为第一次打腿的下打做准备(图11,a)。两臂外划时应继续进行下打,两手成抓水动作时,下打结束(图11,d)。依第一次打腿动作效果的差异,这次打腿动作或可抵消两臂外前划水时产生的阻力,或可推进运动员向前游进。

两臂内划时进行上打(图11,e-f)。在两臂产生推力的这一动作阶段,通过腿部上提,髋部下压,从而与上体成直线的这次上打动作,使身体处于良好的流线型姿势。当然,上打动作也使双腿进入下一次下打前的预备姿势。请留意图11,e上的马丽?马尔是如何保保持身体的流线型姿势的。她的身体实际上有些前倾。这是许多著名蝶泳选手在动作这一阶段的身体姿势特点。他们似乎从山坡上向下滑动。以后您会知道,身体的这种流线型姿势有助于减少减少阻力,同时有助于在这一重要阶段,臂的划水动作使身体快速向前游进。

第二次下打动作应与两臂的上划动作同时进行(图11,g-h)。这次下打有利于运动员向前游进。然而更重要的是这次下打可防止因臂的上划动作造成臀部出现下沉动作。

空中移臂时,再次进行上打。这次上打与第一次上打的作用相同。在动作的这一阶段,当游速急剧下降时,上打动作使腿部提向水面,从而有助于身体保持较好的流线型姿势,使两腿进入下一次下打前的预备姿势。该动作阶段身体的正确姿势如图11,b.请留意在移臂动作的大部分时间内,马丽?马尔是如何保持身体的水平姿势的。

人们对第一次下打能否产生推力存有疑问。第二次下打可能产生推力,但是这次下打的主要作用是使髋部靠近水面。有关上打的推力问题人们争论不休。我对两次上打能产生推力持怀疑态度,其原因见第3章(图17)。因而,上打动作应迅速,从容不迫,腿部不得弯曲。利用下打的弹力使腿向上。一旦腿部开始上打,仅需髋部伸肌适当发力,维持上打动作。

虽说上打本身不产生推力,但是上打对推力可产生间接影响。正如第三章介绍的那样,上体向前下运动对水可产生一向后的力,这个力可推进运动员前游。如果这一理论论成立,第一次上打使上体向下,有助于加大推力,这次上打使双腿上提,便于身体保持直线姿势,从而可减少游进阻力。

两次打腿有主、次之分吗?

多年来,专家们一直在争论蝶泳一个动作周期的两次打腿中哪次更重要。他们将这两次打腿动作称为主打腿和次打腿。在这点上,人们的认识是有分歧的。图11表明,第一次下打动作较大、臀部提得较高(如图11,c-d),第二次下打动作较短,提臀动作较低(如图ll,h-j)。这给人们的印象是第一次打腿更重要。然而运动员这么看待这个问题是不准确的.这两次打腿目的不同,但重要性相同,运动员应感觉每次打腿的用力程度是相同的。忽略任何一次打腿动作都会破坏动作节奏。

身体姿势上的差异、用力程度不同,会延长第一次打腿持续时间,并使这次打腿产生较大的推力。第一次下打时低头,会产生较大幅度的前上提臀动作。提臀高,下打幅度就大。紧接这次下打的上打为使臀部下沉与身体成一直线,上打幅度也较大。不仅腿部与臀部,腰部也介入这次上打动作。挺腰便于腿部上摆、臀部下沉。第二次下打屈膝程度似乎更大。屈膝的同时,肩部和上体开始上抬。此时不能,也不应屈髋(如图11,h)。如有屈髋动作,会影响运动员吸气动作。

第二次上打与移臂动作同时进行,这次上打动作短促。这次上打动作之所以短促,其原因同样是上体上抬,头、肩出水,小腿不可能过份上屈所致(如图11,a-b)。
快乐悠悠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10-3-5 01:56:07
身体姿势和呼吸


身体姿势

在蝶泳的每个动作周期中,身体姿势不断变化,所以蝶泳没有固定的身体姿势。然而在每个动作周期中,身体表现出的三种姿势对减小阻力起重要作用。身体表现出的这三种姿势如图1。

第一,在划水产生推力阶段,即在内划和上划(图1,f-k)的大部分时间内,身体应尽可能保持水平姿势。臂内划时,两腿向上;臂上划时,两腿做深度不大的下打。
第二,第一次下打时,臀部应前提出水面(图1,d-e)。如做不到这一点,不仅影响打腿动作效果,也无法使身体保持良好的流线型姿势。
第三,第二次打腿力量不宜过大,如果这次下打力量过大,会妨碍移臂动作。然而,这次打腿动作仍需有一定力度,以使臀部接近水面(图1,k-l)。

呼吸

图8,a-c是正确吸气动作连续图。图1也反映了呼吸动作的几个重要阶段。

臂上划时,脸应出水(图8,a)。上划结束和移臂前程时应吸气。移臂后程应低头入水(图8,c)。在不吸气的动作周期移臂过程中,头部应保持在水面(图8,e-h)。

对复杂的抬头出水吸气动作的上述说明似乎过份简单。实际上,呼吸动作开始于外划,而不像前面说明的始于上划动作。从图1的水下动作仰视图上可清晰看清头出水吸气动作。

双臂入水时,运动员应目视下方(图1,b)。外划和内划时,须向水面抬头,以便上划时脸部露出水面(图1,c-h)。内划结束时(图1,h),头部应露出水面;上划和移臂前程时吸气(图8,a和b)。应记住的重要一点是双臂入水前,应低头入水(图1,a)。这有助于移臂后程减小移臂动作的阻力。

在不吸气的划水周期,即使整个动作周期脸都不出水,头部也应露出水面,以便于更轻松地进行空中移臂动作。

侧转头吸气  有些蝶泳选手侧转头吸气。他们认为,如果他们像爬泳运动员那样转头吸气,会节省抬头吸气时消耗的能量。他们还认为,侧转头吸气有助于身体保持良好的水平姿势。这是因为抬头向前做吸气动作会使臀部下沉。

上述看法是片面的,因为他们忽略了蝶泳与爬泳的重要差别。爬泳时,可靠身体转动使脸部露出水面。蝶泳时,由于身体是平卧的,所以要通过转头,脸部才会出水。仅靠颈部转动使嘴部出水是不够的,运动员往往还须抬头才能完成吸气动作。因此,与向前吸气的选手相比,侧转头吸气的运动员吸气时,头和肩部抬得较高。侧转头吸气动作如图12,a。请留意,图12,a上运动员的肩部高于图12,b上的运动员,后者吸气时嘴是向前的。

侧转头吸气时,运动员还会碰到一个问题。他们的上体会稍向吸气侧转动。这会影响非吸气侧一臂的推力。



图12
蝶泳的两种呼吸方式:侧转头吸气(a)和抬头向前吸气(b)

这就是大多数人不接受侧转头吸气的原因。向前吸气更适合双臂同时,自然的划水动作,所以被更多的选手接受。当吸气时身体保持平卧姿势时,可更充分地利用两臂的推力。

比赛时呼吸频率  因为吸气时,臀部和腿部会下沉,所以人们往往告诉蝶泳选手比赛时,不要每个动作周期都吸气。因此,大多数蝶泳选手参加100米比赛时,每划两次手吸一次气。这种呼吸方式既可以保证供氧量,又有利于身体保持水平姿势。

有些教练让其选手200米比赛时,也采用这种呼吸方式。然而,另一些教练认为,在游距较长的比赛中,采用这种呼吸方式无法保证充裕的氧供应。另一些教练让他们的运动员每划2次或3次臂之后,再做一次不吸气的划臂。增多吸气的划水动作有助于加大供氧量,而有规律地进行不吸气的划水便于身体保持水平姿势。

尽管如此,许多著名蝶泳选手仍像不少选手那样,每划一次臂吸气一次,他们在100米,特别在200的米比赛中都采用这种游法。

由于人们对此问题看法不尽一致,所以每个蝶泳运动员都应按照第4章的方法,通过试验为自己找出一种最有效的呼吸方法。试验方法如下:让运动员以间歇的形式游一组50米或100米,每组至少游12个50米或100米。每个50米或100米方式不同。如第一个50米或100米每划一次手、吸一次气;第二个每划2次手,做一次不吸气的划手。应在训练课的结束部分做这套试验。此时运动员的程疲劳程度相似。

应连续几天做这一试验,直至找出一种最有效的呼吸方法,并在比赛中运用这种呼吸方法。如果有两种呼吸方法的游速无差异,则应保留能充足供氧的呼吸方法。
快乐悠悠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10-3-5 01:56:22
划速与游速分析

马丽?马尔一个蝶泳动作周期游速与划速曲线如图13。下图是游速曲线,上图是划速曲线。



图13
1984年美国奥运会代表队集训期间测试的马丽?马尔蝶泳一个动作周期的划速、游速曲线图

游速

马丽?马尔手在1点处入水(时间轴上的O点)。因为刚刚结束空中移臂动作,所以此时游速最慢(1.6米/秒)。在2点处,由于第一次下打和双臂的外划动作,游速加快,此时游速稍超过2米/秒。此时游速加快可能是下打动作造成的,与外划动作无关。第一次下打结束与产生推力的内划动作开始之间,游速稍下阵。此时做抓水动作。

在2、3点间的内划阶段,马丽?马尔的游速剧增至2.6米/秒。由内划转为上划时,游速稍减慢,然而进入上划阶段,至4点处,游速再次加快,此时游速再次接近2.6米/秒。在4点处,手出水,游速再次减慢,游速一直减慢至开始下一个动作周期的5点处。此时,臂准备入水,腿准备开始第一次下打。

划速

除外划阶段之外,划速与游速变化是吻合的。外划阶段,腿部下打动作可推进运动员前游。从1点到2点,也就是从入水到外划阶段,划速减慢。在2点处成抓水动作。抓水动作前,只靠打腿动作推动运动员游进。在2、3点间的内划阶段,划速急剧加快。由内划转为上划时,手掌对水方向由向内转为向外,划速稍减慢。这之后,划速再度加快,至4点处,划速达到顶峰,划速可达5米/秒。上划结束,至双臂出水的5点处,划速减缓。空中移臂时,双手的移动速度继续减慢。双手移动速度一直减慢至双臂入水,开始进入下一个动作周期开始时为止。

许多世界水平的蝶泳选手内划时,划速可达3-4米/秒,上划时,划速可达4-5米/秒(马格利索,1984;施莱豪夫等,1988)。马丽?马尔内划和上划时的划速与这些选手的划速类似。马丽?马尔这两个阶段的游速也与上述选手相似。



图14
另一位蝶泳选手游速曲线

通过速度曲线图的分析,可搞清楚为什么有些选手可达到世界水平的成绩,而另一些选手却做不到这一点。可用图14上的游速曲线图进行说明。该图反映在一个蝶泳动作周期内推力下降的普遍原因。马丽?马尔高速游进的时间几乎比图14上的运动员长一倍。这是马丽?马尔游速曲线的首要,也许是最重要的特征。马丽?马尔每个动作周期约持续1.10秒,而高速游进期几乎持续0.70秒(如图13)。大多数蝶泳运动员同图14上的运动员一样,每个动作周期中快速游进期仅持续O.30-0.40秒。其原因大概是这些选手主要依靠一个划水阶段(内划或上划)推动身体前进。比较而言,世界顶尖级蝶泳选手在内划、上划阶段中,都获得相当大的推力。从图14中可看到,尽管这位选手上划阶段游速与马丽?马尔不相上下,然而在内划阶段,游速平平。

游进速度曲线图上的第二个重要差异表现在移臂阶段上。与图14上的运动员相比,马丽?马尔游速减缓期持续时间较短,游速下降得也不明显。图13表明,马丽?马尔移臂阶段游速仅下降到1.7米/秒,而图14上的运动员该时刻游速几乎下降到1.3米/秒。另外,马丽?马尔移臂动作不足0.20秒,然而图14上的运动员移臂动作动作几乎用了0.40秒。还有,水下摄影表明,图14上的运动员移臂时身体没能保持良好的流线型姿势,因而,他此刻游速下降较明显。图14上的运动员第二次下打结束时,腿部短时停顿后再上摆。而马丽?马尔第二次下打之后,腿部迅速向上反弹。

第三个差别表现在第一次下打结束与抓水动作之间。像马丽?马尔这类优秀蝶泳选手双臂外划转为抓水动作时做下打动作。因此,第一次下打结束与臂的推力阶段开始间的游速减缓期降至最低限度。从图13上可看到,马丽?马尔此间游速下降程度不大,持续时间不足0.20秒。其原因在于她对第一次下打和两臂外划动作时机进行了合理调整。结果,直至抓水动作开始前,她的打腿动作仍在推动身体前游。与此形成对照的是,图11上的运动员臂入水之后,淅速减缓期几乎持续了0.40秒。因为该名选手臂入水之后才开始做第一次打腿动作,在臂外划至抓水动作期间,无法获得推力,所以游速一直下降。这导致他此时的游速下降了0.4米/秒。

导致运动员外划时过早打腿的原因有两个:

1、认为打腿时两臂应尽量前伸,不做外划动作可加大划步。
3、认为臂一开始外划就产生推力,不知道完成抓水动作之后才产生推力。



图15
莫拉莱斯的游速曲线

世界纪录保持者莫拉莱斯游速曲线如图15。从这幅图上可了解世界顶尖级和世界水平的蝶泳选手间的差异。这幅游速图与图13上马丽?马尔的游速图有很多相似之处。这两名选手游速加速期几乎都持续了0.70秒。空中移臂阶段,游速下阵得都不明显。此期间,莫拉莱斯的游速仅下降了0.5米/秒,其下降程度实际上小于马丽?马尔。最后,这两名运动员空中移臂动作的时间大致都在0.20秒。这两幅游速曲线图上的唯一差别是与马丽?马尔相比,莫拉莱斯在抓水和内划的开始阶段,游速下降较明显。

单峰与双峰游速曲线  图13和图15是现代游泳史上两位最佳蝶泳选手的的游速曲线。这两幅游速曲线图的共同特点是内划时,迅速加速;上划时,游速与内划时的游速几乎处于同一水平。这与爬泳双蜂游速曲线图类似。爬泳双峰游速曲线图上的一个游速高峰出现在内划阶段,另一游速高峰出现在臂的上划阶段。在蝶泳双峰游速曲线也有一短暂的游速减缓期,处于内划与上划间的这一游速减缓期,运动员改变了手掌的对水方向,同时也改变了划水方向。

不少世界知名蝶泳选手采用另一种类型的游速曲线。在这类游速曲线中,上划阶段游速最快。这类游这曲线如图16。这种游速曲线类似爬泳的单峰游速曲线图。

单峰游速曲线图的特点是在内划和上划过程中,游速逐渐加快。在这两个划水阶段之间,不存在游速减缓期。两臂划水路线较宽的运动员一般采用单峰游速曲线。这些选手内划时,手掌主要向后划水,内划动作不明显,所以很难察觉到手掌何时由内划转向外划。换句话说,这类选手划水路线较直。
快乐悠悠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10-3-5 01:56:40
臂部动作错误

外划与内划动作错误  如果内划前两臂外划宽度不够,容易犯沉肘(拖肘)(Dropped
elbows)错误。蝶泳与爬泳选手不同的是,身体不能侧转,所以,两臂及两手须先侧外划水,以便向后做对水动作。两臂向后对水前如果直接下划,将与爬泳运动员犯同样的错误,即犯发力过早错误。此时手掌与前臂将垂直面向划动方向,直接下压。这将使游速减慢。所以,蝶泳选手须待两手划过肩外,完成向后对水动作后,再开始内划。

犯沉肘错误的运动员游速曲线如图17。应加速而没加速游进阶段用空白区表示。该名选手照片如图18。这幅照片显示,他似乎要尽快开始内划。应留意的是,外划时,他的掌心向下,没做高肘动作。这幅照片显示了沉肘错误产生的最普遍的原因。臂入水时,头部入水过深。结果,水下臂部动作的前三分之一用来使头部上抬至水面。



图17 外划时,双臂过早下压的选手游速曲线



图18
沉肘游进的选手

外划时,另一个易犯错误是两臂外划力量过大。外划用力过大同样影响游进速度。

内划后程易犯错误是掌心正对后方。此时,运动员掌心应稍内转。如果掌心正对后方,除非手掌直接向后划水,否则很难产生向后流动的水流,如此划水必然减弱内划力量,同时也削弱了整个臂划水的推力。这一错误动作示意图如图19。



图19
内划时,攻角过小

上划动作错误  蝶泳选手臂部水下动作这一阶段易犯错误与爬泳运动员易犯错误相同。有些运动员过早伸肘,因而使水上流,而不是向后流动。虽说他们希望双手在划至水面之前一直产生推力,然而如此划水只能把水划向上方。该错误动作示意图如图20。



图20
过早伸肘上划

上划时,伸肘动作要慢,在水上移臂动作之前,肘部不应伸直。两手划经大腿时,应停止划水动作,并开始移臂动作。

空中移臂及入水时易犯错误

移臂和入水时最易犯的两个错误是:1、移臂过高;2、臂挡水。两臂应侧向水上前移。移臂过高,消耗体力。相反,移臂时,臂挡水,则会增加阻力。入水时、前内移臂挡水动作示意图如图Z1。如图所示,前向的挡水动作影响游进速度。入水后,两臂应立即外前划动,此时,无论如何也不应向内划动。



图21
入水后,两臂向内的挡水动作

打腿错误

海豚泳打腿效果差的主要原因是伸踝能力或踝内转能力差引起的。同爬泳腿部动作一样,上两项因素影响腿下打动作效果。打腿动作的另一常见错误是下打过深。腿部动作最后一个常见错误是上打时,屈膝程度过大。该错误动作见第3章图18。

配合错误

如前所述,配合动作易犯错误是打腿过早。第二个错误是在分析打腿过早错误时特别提到的动作停顿。

动作停顿  这是蝶泳初学者的易犯错误。入水后,运动员双臂前伸,完成两次打腿动作之后,才开始划臂动作。由于臂划水前已完成打腿动作,所以臂上划时,没有产生平衡力的下打,因此,臀部将下沉。应告知运动员,臂入水后,两臂应立即外划。可用划水路线练纠正这一错误。本章的后一部分将介绍这一练习。

一次打腿的蝶泳  这是蝶泳初学者易犯的另一个错误。实际上,一次打腿蝶泳打了一次半腿,因为有第二次下打动作,但没完成这次下打。因此,臀部很难提向水面,也由于身体的倾斜姿势,增大了形状阻力。

纠正一次打腿蝶泳的毛病是困难的,改正这一毛病不像看起来那么容易。只是简单地告诉运动员打两次腿并不解决问题。该毛病的元凶是内划动作过短。由于内划过短,导致运动员无法完成第二次打腿动作。第一次上打是在臂的内划阶段完成的。如果内划动作过短,腿来不及在臂部完成上划动作之前完成第二次下打。结果,在臂出水前,只能做部分下打动作。这使人们产生没做第二次打腿的印象。

应让采用一次打腿蝶泳的运动员内划动作做得慢一些,内划路线长一些,使他们有充裕时间使腿部进入第二次下打前的姿势,并改正一次打腿蝶泳的毛病。

身体姿势的错误

波浪动作过小或过大都属身体姿势错误。波浪动作过小,影响推力。如果腿部打腿效果差,臀部和腿部会下沉。双臂内划动作开始过早,吸气过晚,一般都影响波浪动作,因为这影响提臀动作。波浪动作过小的再一个原因是上打屈膝过大引起的,屈膝过大会使臀部下沉。

波浪动作过大的毛病在于打腿过深,打腿过深导至臀部露出水面。波浪动作过大会增大身体在水中的投影面积,会加大游进阻力。正常波浪动作与波浪动作过大错误比较如图22。图22,a上的运动员,波浪动作适中,对获得推力而言,她打腿的深浅是适度的,是不会增大不必要的阻力的。图22,b上的运动员下打过深,增大了投影面积。



图22
蝶泳正常波浪动作与波浪动作过大比较

身体波浪动作过大往往是教法不当引起的。不应让运动员头入水过深。在学习海豚泳腿部动作阶段,不要刻意强调臀部起伏动作。臀部的起伏应是合理腿部动作的自然反应。应告诉运动员,臀部的起伏是腿部动作的结果(Affect),而不是腿部动作的原因(Cause)。

虽说海豚泳打腿的主要作用之一是协助臀部做上下波浪动作,但应注意的是上下起伏动作不宜过大。正确打腿时,第一次下打臀部应向前上,提出水面,在紧接进行的上打中,臀部应恰好沉在水面之下。第二次下打和上打是自然动作。此时应避免出现臀部上下摆动动作。

呼吸错误


吸气时头部过低,或过高都是易犯错误。另两个易犯错误是吸气过早和过晚。

吸气时头部位置过低,在空中移臂的后程,双臂在水中会遇到很大阻力。吸气时,肩部应出水。为避免臂部的挡水动作,移臂时,头和肩部应提到一定高度。

动作有停顿的选手往往犯吸气过早的错误。这些选手双臂入水后前仰,抬头吸气的同时做第二次打腿动作。应告诉这些运动员,双臂入水后马上外划。

吸气过晚指移臂结束,双手开始外划前才吸气,一般说来,产生这一错误有3个原因。

第一个原因是外划时低头时间过长,上划动作结束前,头部无法出水吸气。

第二个原因是结束上划动作时,手臂过直。如此划水产生的下向力要求第二次下打腿打得更深一些,以免身体下沉。结果,提臀动作会做得过分,不得不推迟移臂动作,在臀部没返回开始姿势之前,无法抬头吸气。

第三个原因是手掌出水前,掌心对水方向不对,拖延了移臂动作时间。

蝶泳技术练习

臂部动作练习

划水动作练习  可借鉴第3章介绍的前、中、后划水动作练习。

划水路线练习  与爬泳臂部动作练习一样,最好按手掌相对于身体的划水路线,即按图23所示的划水路线进行臀部动作练习。两手应在肩前(或稍宽于肩)入水,然后在身体下方,按双“S”的路线划水。“S”的第一个曲线相当于外划,中间的一条曲线相当于内划,最后一条曲线相当于上划。对运动员的简单要求是:1、外划至肩外;2、胸下内划至两手接近并拢时为止;3、上划时,手掌向外后,向水面划水。划经“S”的第一个曲线时不产生推力。划速要慢。划至后两条曲线时,应逐渐加快划速,划至第三条曲线时,应达到划速的顶峰。与爬泳臂部练习一样,在每个划水动作阶段,手掌均应保持正确的攻角,即掌心应对准手掌的划动方向。



图23
相对于身体的蝶泳划水路线仰视图

单手握拳游练习  这一练习与爬泳单手握拳游练习一样,目的也一样。首先,该练习可增进次划水臂(Nondominant
arm)的推力。次划水臂不握拳、主划水臂(Dominant
arm)握拳。可做任何游距、任何组数的配合游和划手练习。

打腿练习

扶板打腿练习  扶板打腿对改进第二次打腿技术效果很好,然而,这一练习很难模仿第一次打腿时身体的波浪动作。由于扶板,头和上体抬得很高,身体的这种姿势,腰部很难做出第一次打腿时的波浪动作。

潜泳打腿练习  这是改进第一次打腿动作的练习。练习时,两臂体侧后伸,潜泳打海豚腿。

徒手打腿练习  这是改进第一次打腿动作的另一练习。练习时,双臂前伸打腿。每打3次、6次或8次腿划一次臂、吸一次气。不用打水板、运动员可更好地体会波浪动作。

卧打腿练习  仰卧,双臂前伸,打海豚腿。该练习有助于体会打腿时如何分、并腿,以便腿和脚部产生更大的推力。

侧打腿练习  双臂后伸,两手在大腿旁,进行侧卧打腿练习。做一定次数的打腿后,可变换侧卧姿势。双臂侧伸,便于更好地完成波浪式的游进动作。如此练习更易体会第一次打腿的上打动作。将这一练习稍加改变,进行双臂前伸侧打腿练习,有助于发挥腰部的柔韧性。该练习也有助于体会上打时双腿如何保持伸直姿势。

配合练习

单臂蝶泳练习  这是体会臂、腿配合动作的练习。练习时,另一臂体侧后伸。像蝶泳一样,抬头吸气。臂外划、上划时各打腿一次。这一练习有助于体会臂的横向划水动作。

做一定次数练习后可变换臂的姿势。这时,非划水臂可前伸。另一种练习方法是右臂划若干次(例如,划3次手)后,左臂也划若干次,然后两臂同时划水,游至池边。

穿脚蹼游  蝶泳新手穿脚蹼可用较正确的姿势,游更远些距离。穿脚蹼有助于蝶泳新手体会动作,并可延缓疲劳的出现。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悠游游泳网 成立于2006年8月,是目前国内优秀的游泳技术社区,拥有超过30万会员,致力于为游泳爱好者提供一站式服务。 个性化训练计划、游泳技巧教学、精选泳装评测,让「悠游」成为你的私人游泳教练,在水中遇见更好的自己。
  • 官方手机版

  • 微信公众号

  • 商务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