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泳,能增强体质,促身心健康。“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自盘古开天,可能我们的祖先就会下水游泳。可是文字有史可寻,成书却于公元前六世纪的《诗经 北风谷风》中,“就其深矣,方之舟之;就其浅矣,游之游之”。
游泳产生美。而在古代出于先民劳动与生活的需要。《庄子 秋水篇》载,“水行不避蛟龙者,渔父之勇也。” 在殷商的甲骨文中,已有“泅”字可考。“泅”古指“浮水,游水”。《列子》说符,“人有滨河而居者,习于水,勇於泅,操舟鬻渡,利供百口”。可见,两三千年前,先民们已经掌握了游泳的技巧。
《秦风》诗曰,“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西汉司马相如封禅文有:“迩陿游原,遐阔泳沫”。《周南 汉广》曰,“汉之广矣,不可泳思”。下水游泳,有的水中可悠游,有的水中不可游,古人很娴熟。毛泽东“游泳”豪情壮语,“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
唐代张志和《渔父词》载:“钧台渔父褐为裘,两两三三舴艋舟。能纵棹,能乘游,长江白浪不可忧!”诗人苏轼认为,南方人所以会游泳,是因为“日与水居,七岁而能涉,十岁而能浮,十五岁而能没(泅)”。能够熟练地掌握游泳规律,是平素“得于水之道”。
游泳,古代得于搏击军事技能。“习于水,勇於泅”。古代兵书《六韬》有“越深水,渡江河”,列为军技搏击奇技。古人游泳的花式很多。据元人杂剧《来生债》描述:“水分而浮”、“狗跑而浮”、“观音浮”、“跚水浮”、“仰蛙而浮”、“蚱蜢而浮”等等。
男女混合而游,我国古代开始也早。《晏子 春秋 问》下,“众人归之,如鱼有依。极其游泳之乐”。古代女子游泳,《诗经》中有在汉水中“游女”的描述。在北魏时期的敦煌壁画中,就有一幅“四个女子在水中游戏”的见证。在宋代,已有了“女子跳水”的“水千秋”节目,其诗曰:“千秋船立双绣旗,红衫女儿水面飞”的迷人场面。
|